• 英国“基建狂魔”时代

      进入到20世纪,很多年久失修的运河更是面临彻底报废的窘境——决口、淤塞、干涸曾一度被认为是英国运河的宿命;好在英国政府于1947年将全部运河收归国有,并在此后进行了大规模的维护修缮。如今,改头换面、设施齐全的运河水系和舒适温馨的居家客船也成为了怀旧的英国人理想的度假方式。

      10 ¥ 0.00
    • 小城镇与超级产业

      中国有很多县城或小镇,几万人从事同一个小产业。产业虽小,但其产量可以占到中国50%以上,有些甚至占到世界的50%以上。都是轻工业,几乎不掌握核心技术。当达到一定阶段后,如不能持续创新和升级,原有产业会向成本更低的地方转移。每个小城产业的升级过程各有不同

      9 ¥ 0.00
    • 东亚大都市病

      大城市化及其都市圈是后工业化时代的经济增长引擎。年轻人口被虹吸到大都市圈,导致其他地区老龄化严重,但大都市圈的生育率普遍较低。东亚地区如日、韩、新等国总和生育率仅在0.85~1.3左右;上海,北京等生育率更低,只有0.7左右。本文试图剖析东亚大都市病的成因

      11 ¥ 0.00
    • 印度才是挑战

      工业地理中心每过20-30年就发生一次转移,这是普遍的规律。拜登政府的供应链转移计划对中国的冲击大。中国的供应链体系虽然庞大,但是仍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具有很强的复制性和可替代性,外迁的西方企业在科技人才丰富的印度等地,较容易培育出新的供应链。

      21 ¥ 0.00
    • 越南经济背后的战略

      2021年,越南对成为美国的第九大贸易伙伴,“越南无法依靠国内市场引领经济增长,因此必须比中国更开放,这在当下并没有选择,但也必须承担其风险。”关键在于,在之后的全球供应链竞争中,越南是否还能“继续在大国竞争中游刃有余,而不是被拖入其中”。

      27 ¥ 0.00
    • 印度产业替代策略

      “莫迪政府希望通过“自力更生”计划增加印度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前向参与度。尽管印度参与全球价值链中的深度已远超许多国家,且占据了较上游的位置,但最重要的是本国出口产品凭借其工艺和质量能创造多少价值。印度仍需鼓励对外出口资本品等高附加值精密产品”

      58 ¥ 0.00
    • 印度经济的弱点

      “虽然从经济增长的角度看,印度的表现令人印象深刻,但仍存诸多结构性问题,不同邦之间的发展差距正加速扩大,而这是一个几乎被所有印度学者和领导人忽视的重要问题。”在全面分析印度经济各部门的形势与问题时,还将印度与中国的经济治理体系进行了多方比较

      45 ¥ 0.00
    • 雅加达危机与印尼迁都

      印尼官方给出的“迁都”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现首都雅加达正面临着严重的“城市危机”,诸如交通堵塞、城市污染、地面下沉等问题日益严峻,而洪水泛滥、火山喷发、地震等天灾也给城市发展蒙上阴影。印尼自苏加诺以来,都有迁都的想法,直至总统佐科才付诸实践

      20 ¥ 0.00
    • 美式产业链控制模式

      美国构建和长期保持产业链控制能力主要有以下5种模式:标准和规则的源头锁控,在研发等形成技术壁垒;关键工艺和环节的基础把控,即以基础制造能力布局产业链关键单点;全产业价值单元的链式布控;产业软件和平台的数据掌控,以数据贯穿实现产业链的控制。

      62 ¥ 0.00
    • 国内外城市更新路径

      北京公共空间补充设施等、腾退空间优先用于保障中央政务功能及传统文化展示等。上海城市更新基金总规模约800亿元;重庆城市更新主要内容包括完善生活功能、补齐公共设施短板,完善产业功能。天津城市更新针对城市建成区及城市重点区域内进行的城市空间结构调整

      27 ¥ 0.00
    • 广东疯狂建大学

      广东正在展开一场声势浩大的建大学行动。过去1年多来,在大湾区,就有接近30个大学、学院、研究生院、新校区建设推进。一是自主建设,如广州交通大学等。二是与港澳合作办学,如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等。第三与内地高校合作办学,如中国科学院大学广州学院等。

      43 ¥ 0.00
    • “跛脚”的粤港澳大湾区

      区位优势支持了大湾区东岸和北岸城市的大发展,巨大的产业聚集和虹吸效应使各种生产要素都向深圳、广州等核心城市聚集,而西岸城市却发展缓慢。经过四十多年的基础设施建设,交通条件已经大为改观,周边产业和要素聚集情况开始逆转,西岸城市的新区位优势若隐若现

      47 ¥ 0.00
    • 中国31个省市区重点产业布局

      天津未来产业发展重点1、壮大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十大先进制造产业;2、建设一批智能制造试点;重庆重点招商引资产业:IT产业、汽车摩托车产业、高端设备、新材料、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产品……

      96 ¥ 0.00
    • 产业链的地理距离

      地理距离对于贸易和产业聚集的影响极大。欧洲、北美、东亚三大经济高地,都是跟临近地区贸易金额极高。不管是RCEP还是阻断外国法律与措施不当域外适用办法,实际上都是确保变成东亚市场+东亚产业链VS美国市场+产业链的形态,利用地理优势加大长期竞争的胜算

      83 ¥ 0.00
    • 制造业能不能去西部?

      那些“制造业外流能倒逼产业升级”的鬼话,连信都不要信。自然环境、基础设施和耕地红线一直是制约中国西部发展制造业的掣肘。未来,交通网络、水电光伏的超级工程,目的是不断降低西部要素成本,让制造业留在中国,让就业留在中国,让有尊严的生活留在中国。

      77 ¥ 0.00
    • 荷兰是如何成为畜牧大国的?

      从19世纪末起,荷兰农民就开始用玻璃棚种植作物,也是现代温室的雏形。20世纪50年代后,荷兰大力发展科技农业,至今玻璃温室农业、园艺花卉、农业生物防控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大大提高了荷兰的农业生产率。畜牧业结构份额超过了55%,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95 ¥ 0.00
    • 美国城市格局变化

      美国城市和我们最大的不同在于,美国是郊区化的,是中小城市化的过程;亚洲城市最重要的特点,核心聚集能力在市中心,核心区域效率高。未来我们不一定还会保持核心区域效率高。如何利用研究美国为代表的大城市,走向认知能力为基础的创新,是我们要持续研究的

      93 ¥ 0.00
    • 钴资源大国刚果

      刚果满足于“躺着赚钱”的后果是,钴矿被源源不断以最初级的形势运出刚果,给跨国巨头创造财富。由于自身科技水平低下,手握全球大半的钴资源,却完全没有资源的定价权,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最底端。不管出台什么增税政策,恐怕都难改变自身“血汗工厂”的地位

      176 ¥ 0.00
    • 二战以来美国技术政策的演变

      美国政府在国家的技术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自二战以来,美国的技术政策经历了由隐到显、由支持预竞争的通用技术到面向国家战略领域的发展过程。认识美国技术政策的历史发展脉络和影响因素,有助于我们认识和理解美国当前技术政策的发展动力和影响因素。

      46 ¥ 0.00
    • 东京都市圈变化

      日本东京都市圈具备亚洲国家典型特征。国内产城发展纷繁复杂,在平均60%的城镇化率下,部分发达区域城镇化率已达90%,而中西部还有很多城镇化率地域50%。以日本东京都市圈发展历程为借鉴,不同区域匹配不同阶段,希望能给予读者在具体业务发展中更多启示。

      139 ¥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