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的一系列变革,首先是金融改革。“90年代初,创业公司但没有投资。”“1992年,提议成立特区,政府可以给公司38%投资额帮助,10年免税。本地经营5年以上,给予25%的税收减免。”这一年年底,大名鼎鼎的YOZMA计划正式提出
作者:程瑛
“创业村”约克尼姆7平方公里的紧凑格局中,坐落着超过120家高科技公司,这里每年的高新技术出口总额达到60亿美元。
面对中国来客,市长西蒙·艾尔法西总会提起20年前来访的那批来自四川绵阳的官员。
绵阳客人询问艾尔法西如何打造工业园,他说约克尼姆也是刚刚起步。宾主饶有兴趣地聊起两地有些相似的历史:绵阳因三线国防军工立城,约克尼姆曾经的经济支柱之一就是兵工厂。
那时,正是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的第四年,中国的改革开放继续前行;在以色列,前总理西蒙·佩雷斯发动“经济稳定计划”则已是第十一年——以之为起点的漫长改革一直延续至今。
这两个国家都曾是计划经济占统治地位——政府严格而细致地控制着从农场到市场以及外汇、金融等经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如今,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
而已成为最具声望的创业国度的以色列,将经济改革指向了最后的堡垒——军工集团。
政府的手,给予那只短,索取那只长
约克尼姆的兵工厂是从1978年开始走下坡路的,直接原因是伊斯兰革命使其失去了最大的主顾伊朗。
5000人的小城里失业者有三分之一,另一家支柱企业面条厂也濒临崩溃。1970年代初到80年代初这场被称为“十年危机”经济衰退,直接导致了计划经济体制在以色列的没落。
1948年建国时,以色列是一个集体主义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在乡村,人们生活在集体农庄“基布兹”里,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甚至连儿童也由公共机构养育。
犹太民族为了抵御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充满敌意的外部环境,在1909年首创了这种社区。直到今天以色列仍有将近300个“基布兹”,其农业产值占全国的40%左右,工业产值占比接近10%。
在城市以及中小城镇,工会组织因为保障了犹太移民的就业权益而影响力强大,工人运动也是近代犹太复国主义的一个主要分支。成立于1930年的以色列工党甚至在1948年至1977年间单独执政。
来自外部的安全压力促使这个新建国家选择了计划经济体制:首先是配给制,定量分配所有生活必需品,包括家具和外汇。
1949年春天起,所有自然资源和与国家命脉有关的领域全部国有,由大型国有企业经营。政府也直接管理工业企业。
“一直到七八十年代,在以色列申请电话都是一件很麻烦的事。”《创业的国度:以色列经济奇迹的启示》作者、作家辛格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政府对经济的控制造就了以色列建国初期的经济发展,“从一个很低的基础起步,增长非常迅速。”
另一个例子则是1959年的《水资源法》,政府开始直接分配用水定额。
而私营经济在以色列建国后的第一个30年里处境艰难。一方面公有经济内部关联密切,通过资源调配拉高了每个产业的门槛,私人资本难以进入,当时私人企业几乎无法从商业银行贷款或者在证券市场上发行证券。
另一方面,国家计划分配了所有产业机会。
政府与经济紧密结合的主要原因是需要应对战争开支。从1948年到1973年,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进行了三场大的战争,武装冲突不断。
除了从国营经济获益,政府对私营经济课以重税,直到今天,经过多次调整之后的以色列仍是一个税收较高的国家——这使得减税对于创新、创业异常重要。
“政府有两只手,给予的那只很短,索取的那只很长。”被称为“以色列创业之父”的约西·瓦尔迪向本刊记者回忆说。
他是以色列第一批私营经济投资者,至今投资超过80家高科技企业。他说,直到1980年代,“政府还严格控制着投资,不允许外国投资进入”。
没人质疑这种体制,因为问题尚未出现。
二战后,联邦德国同意向以色列政府赔偿30亿马克、向犹太人机构赔偿4.5亿马克,以色列政府在美国出售的债券也大受美国犹太人欢迎。
这些使以色列政府有足够的资金注入经济运行。从1950年到1967年,以色列资本总量按不变值计算增加了8倍,几乎全部来自国外。
同时,移民潮带来劳动力。1948年到1973年,以色列人口从87万增加到330万。而在前三次对阿拉伯国家的战争中,以色列也赢得了大片土地。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色列基本保持着接近10%的GDP增幅,其中75%源自劳动力和资本的输入。
虽然当年的以色列经济学家们提出过市场价格配置资源的期望,但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
直到“十年危机”到来。
改革迟到,危机雪球越滚越大
1973年爆发了第四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先败后胜,一系列梦魇般的结果接踵而至。
首先,阿拉伯国家为了打击以色列及其英美盟国,收回了原油标价权并推高油价,引发了二战后最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1973年至1982年,以色列因此损失了120亿美元。石油价格提升更是造成了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
因为战争,外贸和旅游业陷入停顿,经济问题又导致移民数量跌入低谷,
当然,最为直接的是国防开支的增加以及征召军队使劳动力减少。虽然这在过去也曾多次出现,但这一次以色列面临的情况大大不同:由于无法迅速决胜,不得不始终维持较高的军费开支以与对方开展长期军备竞赛。
总之,一直被外部现金资本、劳动力充足输入而掩盖的经济问题彻底暴露,以色列的经济走向崩溃。
以色列工党在1977年的大选中下台。然而到1984年初,以色列通胀率已超过400%,财政赤字50亿美元,国家被迫提前大选,工党和利库德集团组成联合政府。
“经济危机使人们能够接受比较大的变化。”辛格说,所有人——无论有怎样的意识形态——都认为必须改革。
典型例子是以色列的医疗卫生领域。
这个国家的卫生开支曾占国民生产总值的9%,人均医生数量在西方国家最高,也有足够的医疗机构和床位。然而,无论何种专业和水平,同级别的医生收入相同。
事实上,改革不是从1985年才开始的。70年代末面对糟糕的经济状况,各个党派的领导人曾赞同政府提出的一系列以私有化为主的举措。
“从1977年开始缩减政府开支,尝试推动了投资自由化。”辛格说,但这很快引发了激烈的反弹,“在大的公立企业,职工为了自己的职位和报酬而反抗。”
改革与利库德集团的兴起有很大关系。这个右翼政党在政治外交上主张强硬,在经济上则要求推行市场经济。
一系列举措是从货币政策开始的,以色列货币一次性贬值将近20%,同时大量削减政府开支。1985年,以色列的通货膨胀降低到18.5%。
最终,改革指向了整个经济体制。
要不要去经营自己的“小生意”
在约克尼姆,争论在1989年达到顶峰:继续依靠两家大型的国营工厂,还是让人们去经营自己的“小生意”。
在艾尔法西市长的回忆中,当时的挑战直接而现实:年轻人都毕业于专业技术学校,目标是顺利进入兵工厂工作,“那里收入很好,所以他们不会其他技能。”
所有人似乎都在犹豫,毕竟他们面对的是完全为计划经济而创造的环境。
今天回顾以色列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的一系列变革举措,与创新有关的首先是金融改革。在1985年之前,以色列政府严格控制着金融体系。比如以色列中央银行对商业进行直接的行政管理,一般个人和企业不得直接从国外借款,如果通过国内金融机构间接获得贷款要缴付高额税费。
由于政府需要维持较高的财政开支和社会福利,以政府债券为主的证券市场的资金以及养老基金等主要资本都纳入财政预算,用来支付财政赤字和政府福利。
事实上,当时没有私营企业能够从国内外获得资本。
从1985年一直到90年代末,商业银行变得独立,它们以及大型国有企业也开始被出售。证券市场上出现了自由发行的证券,而政府发行证券得到的资金也只用于填补财政赤字。
到1988年4月,以色列宣布允许机构和个人在国内外进行所有与外汇有关的交易,开放资本项目。从那时起,以色列公民和外国人进行交易时不必再出示各种许可文件。而在此之前,犹太移民甚至不能随便向欧洲的亲戚赠送自己的资产。
另外的一些改革则更为艰难。
改革前,以色列人的报酬与其劳动没有直接关系。工资条中满是政府补贴和福利,工资与其说是劳动所得,不如说是国家、工会和雇主对其的补贴。
在商定具体工资时,工会强大的政治背景更是让其主导了所有劳资谈判,使劳动力成本足以压垮私营经济。
在改革后——当然与工党式微有很大关系——劳动力市场的模式变得丰富起来,国家也降低了对劳动力的税收。私营企业主终于“敢于”雇佣职员。
“90年代初,创业公司终于多了起来,都是自己出现的,但是没有投资。”辛格说。
1991年夏的一天,艾尔法西市长的老友、当时出任经济部长的佩雷斯,用公共汽车把几十位国有企业经理和政府官员拉到了约克尼姆。
他们穿着整齐的白衬衫,在刚刚起步的工业园区听艾尔法西讲述如何提高企业效率、充分利用原苏联移民以及吸引外来企业。
“1992年,我们请求政府让约克尼姆成为特区,政府可以给每家公司38%投资额的帮助,10年免税。如果这家企业在本地经营5年以上,市政府可以给予25%的税收减免。”艾尔法西市长说,过去国家的资金只用来弥补国营企业的亏损。
这一年年底,大名鼎鼎的YOZMA计划正式提出,这个由政府领头组建的1亿美元的风险投资基金,用于支持私人企业的创新和创业活动。
这时,以色列的改革开放不再回头。
(财经国家周刊《以色列的转折时刻》)
(备注:YOZMA计划——
是以色列政府为了刺激民营科技公司发展推出的一项措施,其内容为:
一个科技公司如果获得国际风险资本注资,以色列政府将提供1:1的配对资金支持企业发展。这对这些刚起步的小企业是一个巨大的利好。因而从1990年代中期到2000年,以色列的科技公司出现了一股热潮。创业公司从100家增长到800家,风险投资从5800万美元迅速增长到33亿美元。
以色列政府发展部长RinaPridor说:“这里的游戏规则是接受失败,你要拿到那枚金蛋你就得尽可能多地孵鸡蛋。”她表示,政府可以冒两到三年的风险来哺育创业公司,“对以色列来说,最大的损失是那些美好的创意在它们有机会证明自己之前就消失了。”——百度)
附文——
以色列何其强大
(源自点网《创业的国度-以色列经济奇迹的启示》读后感三篇)
如果说柏拉图把哲人主政的国家称作?'理想国”的话那么充满勃发的创业激情的以色列则应算现代世界的另一种“理想国”。大家阅读了之后都有哪些感受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创业国度读后感3篇,供大家参考。
一
近期,我认真阅读了《创业的国度》这本电子书,对犹太人的成功感到很惊奇,我觉得犹太人的成功,除了由于他们拥有聪明的智商、强烈的危机意识外,还有其他因素。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以色列是一个那么富有韧性的国家,以色列人民是那么的坚强、那么的努力和那么的团结,并由此可以看出以色列以及以色列人的独特之处:
一是“肆无忌惮”的沟通方式,预备兵役制以及这个民族的传统,使得学生能勇敢挑战教授、下属能勇敢挑战上级。
二是对失败的包容,只要是经过精心策划的实验,就没有失败,因为你能从失败中获得经验。
三是忧患意识,以色列战争连连,他们长期受到周围阿拉伯国家的围攻,即使在外国生活的犹太人,他们也必须在自己的领域冒尖,因为他们的社会地位低,总受到排斥,只有努力争先,才能在社会上立足。
四是“扁平式”的管理模式,使得以色列人不唯上、不唯权、唯科学、唯真理,这为以色列人充分地发挥创造性思维提供了空间。
古语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以色列经济奇迹的出现,我认为正是她独特的处境,以及自身和外界不断的争斗中得来的。只有做到最好,才有出路,才有被人瞧上一眼的可能。不在寻找出路中爆发,就在寻找出路总灭亡。以色列人浑身的血液沸腾着,在一小片土地上创造的奇迹让世界刮目相看。
以色列独有的体系其他国家难以复制,通过国防工业,而衍生或将技艺运用到其他产业上,以色列的人们通过军队的磨练,甚至经过生与死的考验,再加上堪称完美的执行力和坚强的韧性,敏锐的思维,自成体系,并且相互之间的团结,使得与生俱来民族独有的质疑精神也在平常的工作中得以充分发挥。以色列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一是团结就是力量。
回想中国的过去,日本这么一个小小的国家侵略我们,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完全有力量去抵抗他们,但因为中国腐败的政治还有国民散沙一盘,中国政府屡屡签下不平等条约,所以才有悲剧的南京大屠杀,直到后来,国民开始觉悟,他们终于知道团结的力量是多么强大,才有了战争的胜利。
二是成功背后少不一群精明的政治家。
一个国家的强盛,不仅仅是因为有众多人口,而是有一些出色的人。以色列人具备了这么一点,英明的决策将带离国人脱离困境。
相反,中国的过去就是缺少了这样一些人,那些政治家太过于愚昧无知,只知道从国人那里汲取利益,久而久之,国人开始反抗,国家开始走向灭亡。
三是创新是国家迅猛壮大的原因。一个国家没有创新能力,就没有了前进的动力;一个国民没有创新意识,只懂得搬照前人的知识,只能停滞不前。日本是一个小国,他们之所以能够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迅速发展成世界经济大国,靠的就是创新,以色列人不缺乏创新人才,所以国家经济才得以发展。
中国具备创业国度的人文基础,中国的资本市场日渐成熟,金融危机后,中国一枝独秀,应该说是非常有潜力,中国的经济转型发展靠什么呢?靠创业精神,只有创业精神,才是真正的民族精神。
二
如果说柏拉图把哲人主政的国家称作?'理想国”的话,那么充满勃发的创业激情的以色列则应算现代世界的另一种“理想国”。在这种理想国中,有宽松自由的社会氛围,有鼓励创新的制度环境,有无畏乐观的国民精神……这种种因素的结合,才能在不毛地带诞生像以色列这样奇迹般的国家。
以色列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处于被攻击、被包围的状态,没有任何自然资源,也没有可供企业成长的国内市场或地区市场。从某种意义上说,以色列除了创新没有第二条路可走,这是一个“要么创新、要么灭亡”的选择题。有人认为创新就是有好点子,但为什么在这个世界上有好点子的人很多,能创新并最终创业成功的人很少?这是因为,在很多国家,有好点子的人愿意去大公司供职,而在以色列,人们却乐意通过创业让创新的点子生根发芽。
就如这个国家的名字一样,以色列的希伯来语意为“与神角力者”,她的国民从不循规蹈矩的生活着,与生俱来的冒险气质,和对待任何事物的怀疑态度,包括对他们的上司和领导,
一、勤于寻找市场机会的“背包客”周游世界。在以色列,绝大部分人只要过了20岁,就尝试着到外面的世界去挖掘机会。他们从不惧怕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也不担心和一种完全不同的文化打交道会发生什么麻烦。到35岁的时候,这些以色列人就已经游历过12个以上的国家。他们的“旅行癖”,不仅仅是为了欣赏这个世界,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以色列曾经遭到2000多年的驱逐、62年的制裁,与周边国家基本上处于隔绝状态,因而不得不将自己的产品出口到很远的市场。以色列的企业家对于那些大型的、容易识别的制造品不感兴趣,因为它们的运输成本很高,而对那些体积小、不知名的组件
和软件则善于发明创造。对于以色列人来说,接受网络、软件、计算机和电信等事物,是非常自然的,因为在这些领域中,边界、距离和运输费用实际上都没有意义,高科技通信作为一种全国性的运动,能帮助以色列人克服生活在一个小国所产生的那种“幽闭恐惧症”。在当今全球经济转向知识型、创新型的背景下,周游世界为以色列的创新创业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条件。年轻的以色列“背包客”足迹遍布全球,与以色列的科技企业家们渗透到国外市场,两者自然而然地融为一体。正是因为如此,以色列在纳斯达克股票交易所上市的公司数量,比中国、印度、韩国、日本、加拿大和整个欧洲大陆在此上市的公司数量还要多。
二、源于“永不满足”、争辩中出真理,孕育创新的文化土壤。以色列人的创新创业精神,并不全是因为“犹太人特聪明”,归结于“聪明”似乎太过简单。犹太人的智慧的确是从种族遗传中汲取的营养,但这种营养并非凭空而来,也不是说不清道不明的。
真正的答案在于更加广泛和深刻的文化根基:以色列人一直保持着犹太文明的特征——怀疑和争辩,他们的思维方式是“解释、反解释、重新解释、反对性解释”这样一种开放型、充满善意的争辩文明,这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更是一种极有可能孕育创新的民族文化土壤。在这种文化现象和文化土壤的催生下,以色列人永不满足,充满着企业家精神。在以色列,人们生活在一种“扁平化”的社会中。移民是这个国家创新潮的推动者,而一个移民国家就是一个企业家国家,其经济奇迹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那些移民。也是在这种文化现象和文化土壤的催生下,以色列人永不满足,具有一种强烈的风投意识。风险投资是这个国家的普遍现象,政府借钱给公民投资,如果失败了,一分钱不用还:如果成功了,只要把最初的投资再加上每年必要的利息还上即可。以色列人的信条里从来只有成功不甘失败,政府在这当中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而社会对于国人的“建设性失败”或“聪明的失败”也都能给予包容。也正因为这样,全以色列国总资本超过100亿美元的风险投资业,在全球规模仅次于美国,人均创业风险投资位居世界第一,等于美国的2.5倍,欧洲国家的30余倍,中国的80倍,印度的350倍,成为国民经济的核心特色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源泉。
创业的国度——以色列,有永不满足的文化土壤,有乐观向上的国民精神,有鼓励创造的制度环境。这些因素的结合,正是该国今日经济奇迹背后的“秘密”,更是一个经济体“进化和再生”的永动力。
三
进入21世纪以来,科技更加发达,几乎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东西在50年前基本是不可想象的。而高科技的发展必然是从小到大发展起来的,比如改变人们购物方式的阿里集团,在刚成立的时候只有18个人,当时情况也很艰难,而现在我们基本离不开网上购物了。这些公司都是通过创业走过来的,其实创业公司能存活下来的还是少数,而我们不能忽视那个时候他们的努力,以及改变一切的梦想。
以色列的科技发展相当超前,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新兴企业总和,超过全欧洲的企业总和。
我们不禁对此发出疑问,“究竟以色列为何有如此魔力?”。哲学上讲,存在即合理。
有果必有因,以色列绝对有自己的法宝。所有的事情归根结底还是说到人,首先我们说说以色列人的问题。以色列人基本都是犹太人,我们对犹太人接触不多,而希特勒大肆屠杀犹太人的事,我们还是知道的。有人说这是因为犹太人太聪明,而希特勒又不能控制犹太人。真正的原因我们无法知晓,从这本书中我们对以色列人有了一点了解。
以色列人的个人信条:坦率,不惧传统,专注。
坦率这一条,可以说强化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交往,他们有什么想法都会当面说出,不会私底下议论或者说人坏话,这就使人与人的交往变得简单许多,没有掺杂那些乱七八糟的事。
第二条不惧传统,这才是难能可贵的,俗话说,不破不立。因循守旧也有可取之处,而打破传统,敢于创新在高科技大力发展的今天,显得更加可贵,毕竟新事物总有失败的可能。
第三条专注,这是决定事情能否做好的关键。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成不了事,只有付出努力,我们才能收获甜美的果实。细看这三点,对于以色列人来说,他们的成功也并非偶然,我们有些方面也是需要向他们学习。
少数人的成功是偶然的,而这么多以色列人的成功必然有它的深层次原因,要说以色列人的历史也不简单,自从建国后,众多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
进行了多次战争,而以色列也从中吸取了经验。以色列几乎每个人都要在军队服兵役,然后,就把最优秀的人才留在军队,这样一方面保证了军人是最优秀的,另一方面也让每一个以色列人都有了不一样的经历,不得不承认,在军队中收获的好多东西在其他场景学不到。而军队生涯让以色列人坚强很多,毕竟在四周国家都不友好的时候,能够活下来是很难的。而正如书中讲到的,军队内部的灵活性也是其他国家没有的。高级军官很少,低级军官就有了很大的责任,他不得不要学很多东西,同时士兵也有更大的灵活性。远离呆板的领导一言堂机制,对于军队来说,难能可贵,因为在战争中,战机是稍纵即逝的,而对于以色列来说,很可能很快又卷入战争。当有过军事生涯的人回到公司或者自己创业的时候,军队里的这种高度灵活性又给了他们不一样的待人待物态度,让他们应用在创业中。经历过战争的以色列人们又喜欢出去走走,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大部分以色列人在35岁的时候,就已经游历超过12个国家。而看看我们,步入社会后就要为生活所迫,疲于生计。旅游也是一种不错的历练,能够接受不同的风土人情,对人生阅历也是很好的提升。而走出去看看这段经历,也会让他们创业的时候思维更加开阔,服务的是全世界。
正如书中所说的,以色列一开始人口非常少,而且国外的犹太人,都在其他国家受苦受难,以色列展开了一系列营救计划,先后多次把大量犹太人运回以色列,先不说以色列自己有没有什么想法,这种行为很高尚,毕竟是人道救援,而
且是尊重那些人意愿的。当然,以色列这么做也给这个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财富。财富一开始并不是那么明显,当大量外来人口涌入以色列之后,首先以色列要帮助他们渡过难关,让这些人融入以色列的生活,同时一个文化大融合的国家也将诞生。有专家说,美国就是一个文化大融合国家,黑人白人,欧洲后裔,印第安部落,最后组成美利坚合众国。所以说,以色列的崛起也不足为奇。文化大融合对以色列这个国家以及它的人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想,这也为以色列成为现在创业的土壤打下了基础。
以色列高新科技发展迅速,很快就吸引了美国几大巨头进行投资或者收购。如第九章中写到的,谷歌、微软、英特尔还有巴菲特都对以色列颇感兴趣,正如巴菲特所说的,“设备坏了可以重建”,他看重的是以色列的员工以及这家公司的潜力。而以色列人果然没有让人失望,在处于战争的时候,以色列人依然正常上班,为他们的客户完成订单,力争不丢下每一个订单。以色列整个国家及个人对成功的不懈追求——你越是攻击我们,我们就越是会成功。这就是以色利人的执着,就是这份执着,让他们以及国家逐渐强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