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基础设施    深圳缺水
  • 全球产业链演化历程

    技术演进、竞争优势和风险环境是推动全球产业链发展的三股主要力量。技术演进是产业链结构变化的基础。在不同时期,三股力量以不同形式共同塑造全球产业链格局。在当前,三者分别对应着绿色化、效率性和安全性,使产业链呈现绿色化与多国多中心化的发展趋势。

    61 ¥ 0.00
  • “三得利”的扩张之路

    酿制威士忌100年企业——日本三得利控股的家族长期以来以自己节奏行事,注重长期发展。2022年有190亿美元收入。在日本烈酒、啤酒和软饮料等零散型市场上保持着自己的地位。据穆迪数据,按收入计算,三得利是全球第三大烈酒制造商,仅次于英国帝亚吉欧和法国保乐力加。

    23 ¥ 0.00
  • 4000年利率趋势

    面对历史,大家的归纳判断都不尽相同,对未来,分歧就更大了。利率研究的迷人之处和难度之大,也许就在于其既有一定规律可循,又充满着随机扰动,是无数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特别是在低利率环境下,利率绝对值的一点变动就是百分比的很大变动,利率风险更大。

    23 ¥ 0.00
  • 崛起的伊朗制造业

    4000多年历史的伊朗,会是有力的合作伙伴,是最好要避免的敌人,以及永远不可能是任何人的附庸。它处于亚洲交通要冲,对基础设施改善的需求极大。它有大致完备的工业体系;制造业属于集中化生产,少数大型国有企业掌控;人口年轻化,缺少制造业技术人才储备。

    36 ¥ 0.00
  • 紫禁城里的楠木

    楠木产于川、云、桂、贵、鲁等地区。在紫禁城营建之初,皇帝下命令让80万工匠去这些地方的深山老林里找楠木。太和殿第一次营建使用的是楠木,气味芬芳,不怕虫子也不怕糟朽。但生长周期是300年。第五次复建太和殿时,已没有大尺寸楠木了。所以太和殿里有松木。

    14 ¥ 0.00
  • 泰国,中等收入陷阱样本

    泰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经济增长迅猛,曾被视为四国中最有潜力赶及“四小龙”的国家;但自90年代末期以来,泰国长期处于经济增长低迷的状态,GDP增长率一度低于马来西亚、印尼和菲律宾。泰国人口规模和领土面积处于中间水平等基础条件上不具有特殊性,有更强的代表性。

    37 ¥ 0.00
  • 中国各地博物馆镇馆之宝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中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作为世界文物大国,我国各地博物馆中的珍贵藏品数不胜数。并且每个博物馆都有自己的“镇馆之宝”,展示着在不同历史背景中的文化内涵。接下来就让我们从“镇馆之宝”中感受历史的传承。

    15 ¥ 0.00
  • 毛利相差10倍的猕猴桃

    中国猕猴桃种子研发培育滞后严重,导致在产业上与国际水平差距巨大:新西兰的亩产是2.49吨,中国亩产只有0.8吨。收益上,新西兰每亩收益1.9万元、金果的平均收益每亩4万元。而中国每亩的毛利仅有3000-4000元。如果说芯片是现代工业的核心,种子便是农业的“芯片”。

    12 ¥ 0.00
  • 地址,国家视角的众生平等

    与姓名、照片、身份证号码、指纹或DNA特征一样,地址帮助提高国家识别个人并因此加强了社会控制的能力,而它反过来也成为了构成一个现代人身份认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门牌号码是18世纪最重要的创新之一, “为了帮助政府找到你。”在国家的视角下众生平等。

    30 ¥ 0.00
  • 可口可乐帝国的缔造节点

    可口可乐之所以能在不同的地区都取得成功,恰恰体现了在文化差异下,人类追求共同体验。任何地区的人享受生命乐趣的方式是一样的,可口可乐能带给他们这样的乐趣。“企业既不像我试图告诉你们的那样美好,也没有传说中的那么邪恶。事实上,它处于这两者之间。”

    36 ¥ 0.00
  • 欧亚电网互联的地缘要素

    欧亚电网互联问题上,欧盟和俄罗斯等传统“电力中心”依然重要,新“中心”如中国、印度、土耳其、伊朗等也在崛起。随着技术发展,电网容易受外部力量影响,美国也在不断尝试渗透。电网联通可以建立包容、平等、开放的政治空间;同时,也可以成为政治制度堡垒。

    44 ¥ 0.00
  • 北京与“繁华”

    相比窄路,大宽马路大街区反而才堵车。小尺度的交叉口信号相位少、周期短,可使清空距离和损失时间变短。北京“宽马路、疏路网”,与东京、纽约、香港“窄马路、密路网”,后者利于微循环打通,利于商业繁荣。另外,不是街区制,三百万以上人口就会爆发城市病。

    28 ¥ 0.00
  • 日本基金业萧条30年后

    90年代初至今,日本基金行业直面“失去的30年”。但仍实现一定程度结构性发展:当资金逃离权益市场,通过出海等方式拥抱固收业务、后开发养老金投资、逐月决算基金等特殊业态,头部机构又依托日本央行购买ETF扩表等,在被动产品上做大规模,最终铸成今日格局。

    16 ¥ 0.00
  • 超5700家芯片厂商注销

    2022年中国吊销/注销的芯片企业超过5700家。前8个月,吊销/注销芯片相关企业3470家。9月到12月增加了2300多家。平均每天就有超15家注销。波及的范围也更加广泛,不仅包括有技术研发实力的初创明星企业,也包括众多在市场上摸爬滚打多年有一定行业影响力的“老将”。

    27 ¥ 0.00
  • 游戏里的芯片战争

    回溯电子产业的发展,往往会聚焦于顶层政策、产业英雄、技术路线,反而忽略了构筑起人类工业与科技结晶的地基:市场——消费者用钱投票,选出了那些屹立在产业链顶端的庞然大物。如果复盘计算机发展史,就会发现游戏是不断加速的硅基革命最重要的推动力之一。

    19 ¥ 0.00
  • 银行巨头如何倒下

    银行业和其他行业的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没有中间状态,只有两个极端(稳态)——信任它,它良好经营;不信任它,它光速破产。不像其他行业,可以 “猥琐发育”几年。真正脆弱的是信心。尽管SVB的倒闭、瑞信的被收购乃至第一共和银行的被牵连固然有其经营上的原因。

    21 ¥ 0.00
  • 加密货币十年

    2014年是token死亡率最高的一年,793种token中的76.5%已不再流通,551种消失。2017年,有704个现已消失的token开始发行流通,比2016年的224个多。2018年是加密行业较危险的一年,有751种token消失。在比特币暴涨前,加密市场上只有14种token,截至2022年,只有比特币和莱特币留在前10名。

    15 ¥ 0.00
  • 六次全球金融危机

    各次金融危机,实质上都是债务危机或杠杆危机,无非表现形式不同。国外债务危机主要是债务违约、汇率贬值和资本出逃,国内债务危机主要是通货膨胀、资产价格泡沫和货币贬值。全球化危机主要通过贸易、外需、产业链、资本流动、金融市场、外汇、房地产等传导。

    24 ¥ 0.00
  • AI游戏的可能

    游戏作为终极在线社交体验的力量——在这里,创造力、技能和协作汇聚成乐趣。游戏玩家在所有垂直消费领域中拥有参与度和忠诚度最高的受众。AIGC的出现是游戏行业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与此前UGC化、模块化变革一样,AIGC将掀起又一波的游戏革命,游戏的范式将彻底更新。

    25 ¥ 0.00
  • 土壤正在退化

    根据联合国报告,全球每五秒钟就有一片足球场大小的土地受到侵蚀。照这速度,到2050年,全球超过90%的土壤都可能出现退化危机,进而导致粮食减产、清洁用水减少、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等一系列连锁反应。我国土壤“变累”、“变瘦”、“变薄”等退化问题也同样严峻。

    17 ¥ 0.00

【作者:吴林静;来源:澎拜网-城市进化论《没想到,深圳缺水……》2021.12

 

时间拨回到20051月,深圳西边的羊台山上,由碘化银和丙酮混合而成的人工降雨剂被打入云层,一个小时之后,雾气渐浓,雨点撒向地面。

这是一场人工增雨,降雨量从原本的1毫米,增加到了2-3毫米。即便如此,也根本无法抵挡来势汹汹的干旱。

据当时深圳市气象局统计,2004年最后三个月,深圳累计降雨量只有11毫米,不足正常降雨量的10%。那一年,是深圳自1963年以来最干旱的一年。

202112月,又一场干旱,让深圳市民始料不及。127日,深圳市节约用水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节水倡议书》,另据深圳市水务局预测,今冬明春期间,全市城市用水量缺口平均每天都有约100万立方米。当地媒体报道称,深圳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还提到,今年深圳的用水总量、增幅、缺口都将创下建市以来的最高纪录。

有深圳市民近日一连收到三条节约用水短信,他特别诧异:在深圳这些年,从没感到那么缺水。那只能说,他在深圳的时间呆的不够久。

滨海的深圳,一直是一座缺水的城市。而且,若干观测数据和研究表明,随着城市化的演进,深圳缺水的情况愈发频繁了。

 

1、缺水的深圳

 

降水量,是陆地一切水资源的来源。

单从年降雨量来看,深圳堪称雨量充沛。深圳多年平均降雨量1830mm,远高于全国平均700mm左右的水平。

 

但是,降水量只有经过地面及地表层贮存后,才能变成能够连续供水的水资源。

深圳的降雨多为台风雨,加上境内没有大的湖泊,降雨结束后不到两个小时,雨水就几乎全部进入大海,很难蓄到足够的雨水。2020年年末,35座参与供水水库年末蓄水总量只有2.39亿立方米。

深圳的降雨又时、空分布不均。4-10月为汛期,占全年降水量的85%;降雨量自东向西递减,东南城区多、西北城区少。

这样的自然条件,使得深圳从底子上就成为一座缺水的城市。经历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深圳人,一定有那段能刻进骨子里的缺水记忆。

改革开放后,深圳人口开始增多,想要满足市民用水的基本需求,依赖境外引水,也就是珠江支流、发源于江西境内的东江。

东深供水工程和东江水源工程相继投用,如今,两大供水工程成了深圳用水的命脉。2020年,深圳(未含深汕,下同)全市用水量20.22亿立方米,外引的境外水源为17.83亿立方米,占全市用水量的88.2%,相比往年,供给继续增加。

2020年深圳市供水组成图

 

境外引水也渐渐力不从心。据深圳“2019年水务基础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东深供水工程分配给深圳的供水量8.73亿立方米,实际供水量则超过配额,达到10.41亿立方米;东江水源工程的设计供水量,则是满额供应。

2000年到2020年的20年间,全市供水量从12.27亿立方米增加到20.22亿立方米,增长了64.8%。虽然供水量在增长,但需水量增长得更猛——全市的常住人口从701万人增长到1756万人。

20年时间,150%的人口增长率,进一步加剧了对水的需求。据深圳市水务局一级调研员罗宜兵表示,目前深圳的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占比45%左右,比重很大。

 

2、干旱的广东

 

/吴林静

 

127日,深圳市节约用水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节水倡议书》,呼吁深圳市民节水。

根据深圳市水务局预测,今冬明春期间,全市城市用水量缺口平均每天都有约100万立方米。这么大的缺口,一半通过储备水量来填补,一半则需要全民节约用水来解决。

按照深圳的水源构成,今年如此缺水,一方面是因为居民用水和工业用水的需求增加,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东江也枯水了。

位于惠州市水口镇的东江水源工程取水口 /广东水利

 

东江流域正遭遇自1963年以来最严重旱情,且未来受拉尼娜气候影响,大概率将形成秋、冬、春、夏四季连旱的特枯水情。

当地媒体报道,到今年汛末,东江流域三大水库总可调水量仅12.6亿立方米,为1991年以来同期最少,较2008年实施水量调度以来同期多年平均偏少近8成。

然而,一条东江,不仅要满足深圳,更需要同时供给东莞、香港等地。同样全市用水九成依赖东江的东莞,辖内三座储水水库出现建库以来最小总入库流量,其中一座水库连续114天低于死水位

/论文《近50年东江流域极端降水时间变化特征》,20133月刊发于《资源科学》

 

更为严峻的是,今年上半年,整个广东全省都遭遇了严重的旱情,持续少雨。纵然珠江、韩江多条河川纵横期间,这些江河的水位也比往年同期明显偏低。

1211日,广东省政府发出了抗大旱、抗长旱动员,珠江防总启动了抗旱级应急响应,广东省水利厅启动水利抗旱级应急响应,并压减东江沿线城市10%的取水量。

 

3、水源再分配

 

都说广东水网密布、降雨丰沛,但为何就是守着江河没水喝?原因在于,全省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人均水资源量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种矛盾在产业、人口密集的沿海地区尤为突出。

再加上水资源开发利用也不尽合理。

在广东东部沿海地区,韩江、榕江、练江流域的水资源量依次减少,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却依次增大。

以练江流域为例,这里本属缺水地区,人均水资源量只有韩江的13%、榕江的32%,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达52%。加上该流域过去发展方式粗放、环保设施建设滞后,水生态破坏严重。

再看珠三角沿海地区,东江以占全省18%的水资源总量,支撑28%人口的用水和48%的生产总值,2019年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已达38.3%,逼近国际公认的40%的警戒线。

甚至东江已经出现了因过度开发导致的生态问题,诸如枯水期流量锐减、咸潮上溯、生态恶化等。而水资源总量是东江近10倍的西江水系,开发利用率仅有1.3%

区域经济重心、人口重心和水资源重心,出现了严重错配

所以,近年来,从粤东、粤西到珠三角,三大片区接连启动了引调水的超级工程,它们将重塑广东水资源格局:

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总投资350亿元,将把西江的水送往珠江口东岸,预计2024年建成;环北部湾(粤西)水资源配置工程也是通过西江调水,实现粤西地区的河流水系与水库互联互通;潮汕平原上的三江联通工程,则将把韩江、榕江、练江三江水系相连。

对于深圳而言,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建成后,这座超大城市将实现双水源供给、双水源互通。按照上个月刚出台的《深圳市城市供水水源规划(2020-2035)》,15年之后,深圳的年供水量又将增加近10亿立方米,还将打造本地水、东江、西江、再生水的供水网络。

 

4、城市的气候

 

从规划来看,生产生活节约用水,加上浩大的水利工程,能够缓解城市的缺水问题。但是大自然的事儿,远比人们预设的更加错综复杂。

2016年的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南方高度城市化地区气象干旱时空演变规律分析——以深圳市为例》),跟踪了1960年至2010年深圳10个气象站点的降水指数,发现作为高度城市化地区的代表城市,近几年深圳有变干旱的趋势。而由于其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干旱造成的影响不容小觑

该项目进一步提出,统计表明,深圳市年内气象干旱多发生于1月份,重旱多发于2月及11月,干旱多发区从郊区不断向中心城区靠拢,而且中心区域(罗湖区、福田区)的气象干旱发生频次有增加趋势。

另有两份研究证明,华南地区平均降水及降水日数呈现减少趋势,而深圳市最易于冬季出现热岛效应。

当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向城市集中,城市区域的近地层大气结构也发生了变化,降水、气温、辐射等气候要素受到影响,从而形成一些以城市效应为主的局地气候。

这种城市特有的气候中,热岛效应最为耳熟,说的是城市中心地区近地面温度,普遍明显高于郊区及周边地区。此外,还有干岛效应、湿岛效应、雨岛效应、混浊岛效应等等。

多组数据表明,这些异常的城市气象正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而且随着城市化进程也在增强。

上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中同样提到,城市地区的--循环由自然一元驱动,向自然-社会二元驱动演进。而且随着城市化加速,这种循环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人们为了活着,而聚集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美好,而居留于城市。当我们发现城市气候的异常,也理应意识到城市对于生态安全肩负的责任。

说到底,还是那句话:以水定需,量水而行。

 

相关阅读——

地理视角看深圳缺水的地理原因! 

 

【转自:搜狐-善利名师《地理视角看深圳缺水的地理原因!》2021.12;未查询到作者姓名】

时至寒冬之际,在气温仍有20多摄氏度的深圳街头,仍有人穿着夏日T恤出行。在地处华南沿海的粤港澳大湾区的多个城市里,空气湿度从秋日的70%左右降至50%左右,才是衡量冬天到来的主要标记性指标。

在每年的回南天返潮到来前,因降雨变得稀少,这些城市的气候会显得相对干旱不少。与往年相比,由于增加了部分与疫情防控有关的就地过节等因素,深圳正面临1979年建市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旱情。

 

01、那么,深圳为什么会缺水?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深圳这样一座海滨城市、降雨丰沛、河流众多,完全不应该缺水。然而事实是,深圳人均水资源仅为全国均量的1/23,不仅缺水,还是全国严重缺水城市之一。

从地理资源禀赋来讲,一座城市的天然水资源,主要有两种来源:一是河流湖泊,二是降水。

https://p8.itc.cn/images01/20211215/978858229a6347c1b05aa0485ac51d98.jpeg

 

深圳虽地处华南,拥有丰富的雨水资源,也坐拥众多河流和湖泊,看起来,不应该缺水。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深圳境内没有大的河流经过,深圳仅有的五大河此前常年污染严重,直到近年水质才刚刚达标(均值达到地表水 IV 类及以上),但距离类生活饮用水仍有很大距离。

从地质条件看,深圳市主要岩性为花岗岩,地下富水性不高,水资源蕴藏量较低。由于储量和开采条件的限制不宜用做城市供水水源。

https://p8.itc.cn/images01/20211215/8afab621834d4e80a099d7445ef2f9e3.jpeg

 

在地表层面,深圳市境内河流总数为310条,分属珠江、东江、粤东沿海水系;地势为东南高,西北低,主要山脉走向从东到西,贯穿中部,成为主要河流发源地和分水岭;受地形地貌影响,深圳市小河沟多,干流短,河流径流量小。

 

02、深圳缺水的背后是其快速增长的人口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深圳市2020年人口规模达到历史新高,突破了1700万人大关,达到了17560061人。

1756万常住人口规模在全国城市当中也是排名居前的存在,目前深圳的人口规模排在重庆、上海、北京、成都和广州之后,排名全国第六。

https://p8.itc.cn/images01/20211215/1f63bb2cd4794f69a0acbdeef58df8bd.jpeg

 

但是深圳市的面积只有1997.47平方千米,而重庆面积为8.24万平方千米,北京面积为16410平方千米,成都面积为14335平方千米,广州面积为7434平方千米,上海面积为6340平方千米。

重庆、北京、成都、广州和上海这五座人口规模大于深圳的城市中面积最小的是上海,但是上海的面积也是深圳面积的3.17倍。

深圳的人口密度之高,可见一斑。

其实就深圳的人口总规模而言,深圳还是有能力可以充分解决其用水需求问题的。但是深圳的人口增长速度过快。

https://p0.itc.cn/images01/20211215/05205661f3e74fbfa59d8fde88f5d366.jpeg

2010年的1042.4万人相比,深圳十年间常住人口增加了713.61万人,增长率高达68.46%(排名全国第一),年均增长5.35%。相当于深圳十年间增长了一个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

 

人口快速增长的背后是深圳超强的经济活力

建市40余年,深圳的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态势。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一跃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都市,经济总量已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三,仅次于首都北京和我国经济金融中心上海。

而且深圳气候非常适宜,冬天不冷,四季常绿,吸引了很多北方人士前往工作和生活。

而且深圳地处我国城市开放前沿,城市包容性强,在这里几乎就没有什么本地人的概念,大家都是从全国各地、全世界各地前往深圳实现梦想的追梦人。来了就是深圳人,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深圳包容开放的生动写照。

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政策持续向好,在目前全国大环境下更加突出了深圳的价值,前往深圳投资、就业、旅游和生活的人士络绎不绝。

事实上,深圳的常住人口是1756万余人,但是这算的只是其常住人口(在一个城市居住半年及以上的人口),如果加上短期商务出行、旅游等人口的话,深圳实际管理和服务的人口早就突破了2000万人的规模。

 

03、调水解决水资源不足

 

调水也是深圳解决水资源不足的主要手段。东江是珠江水系的主要干流之一,是珠三角城市用水的重要源头。

https://p7.itc.cn/images01/20211215/cd056cb347f54d999e60cfb4ced4dc6d.jpeg

 

经多年建设,深圳城市供水水源形成了以外部东江水源为主、本地水源为辅,水源水库调蓄、东深/东部两干引水工程、若干条支线输配的水源供应格局。2020年,深圳供水量20.8亿立方米,境外引水量17.83亿立方米,占全市供水量的86%

https://p0.itc.cn/images01/20211215/fb2bfa0d179a431a96dad35bec8caf4f.jpeg

从供给端看,深圳全市近九成的用水来源均依赖东江引入。因主要由境外引水,也使得深圳供水面临两种风险:一是境外引水河(渠)道不在本市管辖范围内,水质保护工作难以协调;二是引水量不稳定,遇到干旱年份,引水量难以保证。

https://p8.itc.cn/images01/20211215/4bb779dddc394186ad170f12ca91fefa.jpeg

 

由于去年和今年连续干旱,东江流域正遭受1963年以来最严峻的旱情,流域内三大水库蓄水量较往年偏少55%以上。加上未来受到拉尼娜现象影响,估计很可能形成秋、冬、春、夏四季连旱的特枯水情。

 

04、用水量缺口平均约100万立方米/

 

2021年,深圳的自来水供水量同比增幅为9.3%,远高于以往年均2%的增幅。按照相关部门统计:预计深圳今年自来水供水量高达19.4亿立方米,比去年增长1.5亿立方米,用水总量、增幅都将创深圳建市以来最高纪录。

近期,深圳每天的平均用水量是540万立方米。在压减取水量后,境外引水量将降到440万立方米/日。如此一来,今冬明春期间,深圳的城市用水量缺口平均约100万立方米/日。

https://p9.itc.cn/images01/20211215/e1dc8cea6fe94b66a7c455febd780beb.jpeg

为补上这个缺口,深圳市水务局表示:可通过本地饮用水源水库应急储备水量解决50万立方米的缺口。值得提及的是:近两年来,为应对旱情影响,深圳已在供水保障薄弱片区陆续建成并投入运行部分水源应急工程。

 

2021-12-24
滨海的深圳,一直是一座缺水的城市。而且,若干观测数据和研究表明,随着城市化的演进,深圳缺水的情况愈发频繁了。从2000年到2020年的20年间,全市供水量增长了64.8%。但150%的人口增长率,进一步加剧了对水的需求:目前深圳的城市居民生活用水占比45%左右,比重很大。

深圳缺水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