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文化休闲    古画里的“包包”
  • 中国钾盐缺口

    中国有56%的耕地需要“补钾”,总体上越往东南越严重,闽、湘、鄂、粤、海南以及江淮地区土壤钾含量都十分稀少,高效钾含量只有新疆、关中农业区的二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2023年,中国钾盐缺口68%,需进口1000多万吨,而由于钾的高度垄断,进口选项非常有限。

    0 ¥ 0.00
  • 三井物产的情报网

    微软的情报系统对企业经营的贡献率大约是17%左右,而三井这种贸易财团则是以信息为最终的经济效益,其情报就是整个公司的命脉。作为民间研究机构,从研究的深度、广度和企业接受程度来看,比政府研究机构更有效率。其成果被日本企业界认为是经济变化的风向标。

    0 ¥ 0.00
  • 为什么盒装奶是950毫升?

    国内的一些牛奶包装沿用了美国的可折叠屋顶式纸盒设计,用的模具一样,那标注的容量也跟别人一样,取近似值950毫升。制造商在保持包装大小和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稍微减少产品的体积。这可以帮助公司在生产成本上升时控制开支,而不会显著提高零售价格。

    0 ¥ 0.00
  • 一个县城与打火机

    12道工序、32个零配件、15项测试标准……制造出1元打火机。全球一年销售200亿只,约七成来自中国湖南邵东。这里年产打火机150亿只,远销120个国家和地区,串起来能绕地球20圈。在邵东,平均每1分钟就有2.8万个打火机下线,其打火机生产技术也在不断创新。

    0 ¥ 0.00
  • 重生的俄罗斯农业

    2002年俄出台《农业用土地流通法》后,一系列法律让农用土地流通得以明确、透明地进行,保证了农业政策的稳定性。2007年对农业发展做出规划,实行农业保护政策和农产品价格调控政策,对农作物保险费实施补贴。次年俄罗斯农业从粮食净进口国转变为粮食净出口国。

    68 ¥ 0.00
  • 印度,用糊糊驯服味蕾

    谷物的富余,让印度不怕浪费粮食,人们发现,面粉和米粉作为糊糊的增稠剂,质地更浓郁粘稠、香料与食材融合度更好,且可以保温和解腻,缓解糊油脂和肉类的油腻感。原本粗劣的糊糊,在不断融合的过程中,越来越能驯服各种各样的食材,并形成另一条美食路径。

    60 ¥ 0.00
  • 拜耳伤痕

    买下孟山都,彻底改变了拜耳的发展轨迹。拜耳最大的三项并购是2006年以199.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先灵公司,2014年以142亿美元收购默沙东的OTC业务,以及2016-2018年间以630亿美元收购孟山都。前两项并购起码还增强了拜耳的制药业务竞争力,最糟糕的是对孟山都的收购。

    19 ¥ 0.00
  • 全球家族办公室现状

    只有少数家族办公室将注意力放在促进家族团结和长期稳定上。在职能专业化方面,投资管理进展最为显著,而其他职能专业化水平则存在差异。家族本身的专业化水平也呈现出类似的情况。许多家族和家族办公室都缺乏领导人接班规划,并且未为下一代制定教育规划

    73 ¥ 0.00
  • 日本地理标志保护制度

    长期以来,日本对地理标志的保护,都是通过《反不正当竞争法》《商标法》等法律提供的被动保护。2014年日本颁布GI法。该部专门法对地理标志的保护进入主动保护阶段。该法能制定实施,除了促进农林水产等产业发展、保护消费者利益外,与欧盟谈判也是重要因素。

    24 ¥ 0.00
  • 全球产业链演化历程

    技术演进、竞争优势和风险环境是推动全球产业链发展的三股主要力量。技术演进是产业链结构变化的基础。在不同时期,三股力量以不同形式共同塑造全球产业链格局。在当前,三者分别对应着绿色化、效率性和安全性,使产业链呈现绿色化与多国多中心化的发展趋势。

    240 ¥ 0.00
  • 游戏行业的肉与汤

    AI会不会彻底改变这个行业,“不好说”,“AI原生游戏大概率不会是我们先搞出来,可能是哪个做AI的实验室先做出来,然后其他人会在他们的基础上往下走,”卢竑岩表示,目前还没有看到离实用特别接近的科研成果,“但也很难说,会不会突然有爆发性地增长。”

    0 ¥ 0.00
  • 120年美国房价历史和规律

    从1890年到2013年的123年中,有28年下跌,95年上涨。其中跌得最深的是2008年,跌幅达18%。连续下跌达到5年的只有两次,第一次是1929-1933年累积跌幅达26%;2006-2011年累积跌幅达33%。在过去的123年中,美国房价平均增长率为3.07%,CPI 通胀率为2.82%。在扣除通胀率后,房价就基本不涨了。

    0 ¥ 0.00
  • 枢纽城市之争

    超级承运人与枢纽机场相辅相成,带来大量客流、物流,从而拉动当地经济发展。无论是超级承运人,还是枢纽机场,都强调“集中”,如达美航空在亚特兰大份额超过80%,堪称“堡垒枢纽”。而中国目前有57家航司,三大航在北上广基地份额都仅在40%-50%之间,市场份额较为分散。

    0 ¥ 0.00
  • 波音从工程奇迹到信任危机

    批评人士说,波音公司把安全当成了利润的牺牲品。”这样做是为了让波音的运营更像一家企业,而不是一家伟大的工程公司。波音的确是一家伟大的工程公司,但人们投资一家公司是因为他们想赚钱。”今天的波音既不是一家伟大的工程公司,也不是一个好的投资对象。

    0 ¥ 0.00
  • 计算机产业史

    本文从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ENIAC发明开始,阐述计算机作为不同效用工具为人所用。从科学计算、数据处理、适时控制,到线上社交、个人玩乐、办公效率、图形工具,再到内容平台、互联网与云计算时代,最后计算机已经融入到我们生活方方面面,无处不在。

    互联网之所以能够大而统一,发挥最大网络效应,与其去中心化的基础定位有很大关系:数据包发送方式和发送内容无关,任何设备都可以加入互联网,唯一中心化的域名管理机构获得了独立且非营利地位,互联网治理更多依赖社交机制,而不是靠特定机构来管理。

    27 ¥ 0.00
  • 墨西哥的中国工厂

    中国企业到墨西哥以前,目光紧盯着美国,到墨西哥后却发现了许多新机会。同时到了墨西哥后,它们惊觉,中国经验失灵了。不同于过去从欧美日企业到亚洲四小龙再到中国,再从中国到东南亚的产业转移,中资企业到墨西哥是一场大国博弈背景下的应变之策。

    74 ¥ 0.00
  • 像研究人类一样研究ChatGPT

    一篇有关“机器心理”的预印本。他在其中提出,把LLM当作一个人类对象来对话,可以揭示底层简单的计算之中产生的复杂行为。Google的研究引入“思维链提示”,来描述一种让LLM展示“想法”的做法,会让模型按相似的流程行事。它会输出思维链,这么做更可能获得正确答案

    28 ¥ 0.00
  • 欧亚电网互联的地缘要素

    欧亚电网互联问题上,欧盟和俄罗斯等传统“电力中心”依然重要,新“中心”如中国、印度、土耳其、伊朗等也在崛起。随着技术发展,电网容易受外部力量影响,美国也在不断尝试渗透。电网联通可以建立包容、平等、开放的政治空间;同时,也可以成为政治制度堡垒。

    116 ¥ 0.00
  • 北京与“繁华”

    相比窄路,大宽马路大街区反而才堵车。小尺度的交叉口信号相位少、周期短,可使清空距离和损失时间变短。北京“宽马路、疏路网”,与东京、纽约、香港“窄马路、密路网”,后者利于微循环打通,利于商业繁荣。另外,不是街区制,三百万以上人口就会爆发城市病。

    77 ¥ 0.00
  • 日本基金业萧条30年后

    90年代初至今,日本基金行业直面“失去的30年”。但仍实现一定程度结构性发展:当资金逃离权益市场,通过出海等方式拥抱固收业务、后开发养老金投资、逐月决算基金等特殊业态,头部机构又依托日本央行购买ETF扩表等,在被动产品上做大规模,最终铸成今日格局。

    138 ¥ 0.00

【作者:中国美术报-地道艺术;来源:地道艺术《我们从这些古画里,解开了“包包”的身世之谜》2023.03】

 

春天来了,各大时尚品牌陆续发布新款包包。在“‘包’治百病”的时代,一提到这些流行的款式,你可能马上就会跟法国、意大利等时尚潮流文化盛行的地方联系在一起。

确实,我们熟悉的很多时尚品牌,来自欧洲国家。但是,这些款式,很可能并不是当代人的原创。

 

藏经洞里,高僧影堂

 

122年前,也就是1901年,人们在敦煌藏经洞里发现了包括佛经在内的文物5万余件。

这个洞窟内是一个厅堂,用于供奉唐代晚期敦煌地区的高僧洪辩。专家考证,它大约开凿于唐大中五年至咸通三年,也就是公元851到862年之间。

 

藏经洞外景与内景。来源/敦煌研究院官网

 

厅堂的中间,是一尊泥塑的洪辩法师像。这张被文物专家命名为《近事女图》的壁画,就位于塑像的背后墙壁上。

近事女,是佛经梵语“upāsikā”的音译,还有近侍女、近仕女、优婆夷、近侍女、近事女、清信女、近善女、近宿女、信女等多种叫法,也及时是在家受戒、不剃度的女信众。

专家推测,图上左侧的女子,是一位近事女,所以就有了这张壁画的名字。女子的发型是双抓髻+垂双髻。左手拿着用于净手的布巾,右手拿着木杖。

藏经洞北壁格局复原。来源/羽羽摄,“文明的印记”展览现场

 

右侧,还有另外一位女子,形象与左侧近事女形成鲜明对照:这是一位出家受戒的尼姑,也就是“比丘尼”。

莫高窟第17窟,也就是藏经洞,是一座纪念高僧的影窟,很注重“写真”,所以其场景布置,应该就是高僧生前的真实样貌。

手拿布巾和木杖的近事女。来源/莫高窟第17窟,数字敦煌官网

 

她左手中的布巾,是佛教徒用来洗脸、擦手所用,相当于今天我们用的毛巾、手帕。比丘尼手持一把长柄团扇,内有双凤图案,这是唐代流行的吉祥纹饰。

《近事女图》(局部)手拿团扇的比丘尼。来源/羽羽摄,“文明的印记”展览现场

 

两位女子旁边,各有一株枝繁叶茂的老树。佛教传说,释迦牟尼在双娑罗树下涅槃。图中两棵树就是娑罗树,表达了高僧对佛陀的追慕,同时表达了后人对高僧涅槃再生的祝愿。

不过,图中的两棵树,叶子长得不一样。

《近事女图》(局部)。图1:两棵婆罗树叶的对比;图2:宋代壁画上的婆罗树。来源/图1:羽羽摄,图2:莫高窟第100窟

 

佛经记载,佛陀涅槃时,卧床四周有八株娑罗树,每边一双中的其中一棵,象征枯萎,所以变白,象征“四枯”;另一株则呈现生机,象征“四荣”。树叶呈现不同状态,对应着所谓的“非枯非荣”或“四枯四荣”。

右侧树上,挂有一件带网兜的瓶子,叫做“军持”,是僧人平时用的净水瓶。这种造型的器物,在古时候长期使用。描绘生活场面的敦煌壁画中,经常可以看到它。

 

图1:《近事女图》(局部)挂在树上的“军持”;图2:唐代白釉军持瓶。来源/图1:羽羽摄,图2:河北博物院

 

最让今天的人感到惊讶的,是左侧树杈上悬挂的这个“包包”。有专家考证认为,这叫衣囊或僧衣袋,一般是用布缝制。不过,这个说法很有争议,有专家提出了新的见解,我们后边会揭晓答案。

综上,这张画里各个元素的布置,构成了一幅庄严而生动的礼佛场面,其中出现的器物、纹饰,以及仆人侍奉的场面,是古代世俗生活中的常见画面。

《步辇图》(局部)中的唐代帝王与奴婢。作者/阎立本(传),来源/故宫博物院

 

但是,这里可是佛门重地,为什么会有僧人享有日常世俗的待遇呢?

其实,图上的画面并不是高僧生前的照搬,而是他圆寂后,出于对他的厚爱,供养人特意进行的描绘。

洪辩,度过了极不平凡的一生。他本出身官宦世家,父亲吴绪芝是一名武将,长期戍守敦煌,而且战功显赫。吐蕃占领敦煌期间,吴绪芝退隐敦煌乡间。洪辩接受父母熏陶,饱读诗书。动乱期间,他潜心研习佛法。

因为学识出众,广积佛缘,洪辩在河西获得了众多信众,担任佛门领袖三十多年。公元848年,河西人张议潮起兵反抗吐蕃,洪辩拉起了一支僧兵,配合义军讨伐吐蕃。

可以说,河西地区的光复与稳定,与洪辩僧众的支持分不开。也正因为此,归义军政权及河西民众对他十分尊敬,生前就虔诚供养。等到他圆寂,信众们就按照俗世的规格,在敦煌莫高窟开凿纪念影堂。

这种做法在整个中国古代都不罕见,就是所谓的“事死如事生”:逝者生前享受的待遇,到了另一个世界,依然要延续下去。

 

婆罗树上,挎包悬挂

 

了解完这幅画的背景,让我们来重点关注画中的“包包”。

刚才我们说,专业人士将这个挎包视为出家人用的“衣囊”,这听起来很合理。但是,你看这个包,它跟僧人用的那种包有明显的区别:

包上有三叶形翻盖,绣有穿环图案。相比普通纯粹的使用功能,这个挎包显然进行了一番精心设计,显得更有艺术性。

也就是说,在实用功能基础上,它有了满足精神需求的功能,这跟今天的“‘包’治百病”的情形,已经很接近。

那问题来了:这个包的主人是“近侍女”,还是云游僧人呢?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葛承雍先生经过考证,认为近事女为包包之主。平时,她挎着包来寺院礼佛。在侍奉高僧时,左右手都要占用,所以先把挎包挂在树上。

在这儿,我们再注意这位女子的穿着:

她的衣服圆领缺胯长衫,其实是男装。以这种打扮出现在高僧像旁,一方面,可能由于佛堂是庄重场合,不宜像平时那样打扮。其次,女穿男装,在唐朝时期,是一种流行的风尚。

《近事女图》(局部)。作者/舒宝婧(临摹)

 

唐窟中许多女供养人都穿袍衫,如莫高窟第130窟壁画中的女供养人、侍女、奴婢等等。在新疆吐鲁番出土的阿斯塔纳墓葬壁画《树下美人图》中,女仆也穿圆领长衫的男装。

《树下美人图》新疆阿斯塔纳墓葬壁画。来源/日本热海美术馆

 

比藏经洞更晚一些的宋代第443窟的北壁上,还专门给包包绘制了特写。

画面中在墙壁上挂放着各种各样的包包,有装物的大包、小包,有装储水器的,装食钵的,有装伞的网兜等等。可以看出,到这个时期,有肩带的包包,已经是很寻常的生活用品。

“宋代敦煌包包艺术大展”。来源/图1:莫高窟第443窟;图2:孙毅博制图

 

除了绘画,在唐代出土的文物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背着挎包的女俑。说了这么多,无论是绘画,还是其他载体,我们可以看到,跟挎包有关的物件,几乎集中在唐代。

唐代胡人背包俑。来源/西安博物院

 

那这时候我们就有疑问了:

一般来说,一种新事物从诞生到普遍使用,都有一个逐渐的过程,迭代更新往往有到一条可循的脉络。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古代包包的实物,几乎集中在唐代。

难道说,包包的发明,就像生物界“寒武纪大爆发”一样,是在唐朝才横空出世的吗?

 

女着男装,宜配挎包

 

2014年,一次重要的考古发现,把包包实物的历史又向前推了两三百年。这一年,山西省北部忻州地区,考古发掘出土了九原岗北朝壁画墓。据专家考证,墓的主人很可能是世家权臣尔朱氏。

这个墓葬很早之前就被盗掘了。幸运的是,墓道两侧墙壁上,各留下了满墙的壁画。东西两面的壁画,自上而下,各有四层。

其中,东面墙壁的第二层,描绘古人交易马匹和狩猎的场景,被学者命名为《贸易图》和《狩猎图》。

 

(横看)

 

《狩猎图》(东壁,局部)。来源/九原岗北朝壁画墓

 

其中的《贸易图》有三组人物。中间一组,一人牵马,马后站着三人,其中一位特征很突出,是一位高鼻、深目、短发的男子,是从西域来内地做生意的胡人;

他的旁边有一位女子,穿着男装,性别特征,用红色的帽子区别于男子,肩上挎一件小巧、有肩带的方形包。

墓主人生活在北魏晚期,大约在公元5世纪末到6世纪初。当时,包括山西在内的广大北方地区,属于鲜卑人建立的北魏。

 

(横看)

《贸易图》(东壁)。来源/九原岗北朝壁画墓

 

而山西忻州所在地,处于中原和游牧地区的过渡地带,又是重镇平城(今大同)和晋阳(今太原)之间的交通枢纽,因为这种区位,就成为重要的交易市场。

结合历史记载,考古学者认为图中的胡人是中亚的粟特人,女子是商队的随行人员,应该是商人的家属。由此我们可推测,在当时的丝绸之路上,女子已经深度参与商业活动。

《贸易图》(东壁)中背小包的胡人女子。来源/九原岗北朝壁画墓

 

最让地道君关心的,是她身上的包包。墓中的壁画,是为了记录当时的社会生活,描绘人物,也基本符合比例,很写实。从包包和女子身材的对比来看,也很协调。

把她背包的形象抠下来,放到今天的闹市中,一点也不违和。她所穿的这身行头,放在今天,也属于很潮的那种。

敦煌莫高窟藏经洞的《近事女图》及同时期的陶俑告诉我们:中原女子用包,在唐朝已经很流行。而这张画则告诉我们:早在南北朝时期,中亚来的胡人女子,就已经有小巧精致的挎包了。

北朝与唐代包包对比。来源/九原岗北朝壁画墓甬道东壁;图2:莫高窟第17窟北壁

 

在挎包正式出现之前,类似于包包的工具,在中国就已经出现。

包的诞生,来自携带物品的需要。比如《诗经》中说:“乃埸乃疆,乃积乃仓,乃裹餱粮,于橐于囊”,意思是划分疆界治田畴,仓里粮食堆得厚,包起干粮备远游,大袋小袋都装满。这里的橐、囊,就是用来包裹东西的工具。

春秋战国之后,出现了一种叫“荷囊”的小袋,用来盛放携带细微物品,因为可以随时戴在身上,所以又称“持囊”;到了汉代,又有了挂在腰间的“腰囊”。

古时候还有其他携物工具,如幐、褡裢等,但它们都不是我们今天所说“包”。

跟之前携带工具不一样的是,“包”具备两个重要特征:第一,设置了专门封口,密闭性好;第二,有便携的背带。

第一个属性,把物品封存在密闭的空间,这就解决了远行时携带随身物品的问题。第二个属性,背带的出现,就相当于让“腰囊”摆脱了对衣服的依附。

所以你看,包这种工具的发明,有一个重要意义:彻底解放了双手。

关于这一点,早期的“腰囊”已经解决了部分问题,但它的密闭性不够,携带物品数量也非常有限,所以不能方便人携物长途跋涉。

那么,哪里的人最有这种迫切需求呢?首先就是那些以经商为业的族群,比如长期活跃在丝绸之路上的粟特商人。

此外,草原上的游牧族群,应该很喜爱这种发明。马背上的人,平日需要持鞭引绳,对解放双手的携物方式有迫切的需求。

而中原人,很可能是在跟胡人和游牧群体打交道的过程中,接触到了挎包。魏晋北朝时期,北方大地胡风劲吹,挎包进入日常生活。到了唐朝,女性使用挎包,就更加普遍了。

唐代挎包女俑集锦。来源/葛承雍《中古壁画与陶塑再现的挎包女性形象》

 

你看,这些大唐丽人们,身着华服,手挎包包,她们聚在一起,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时装走秀的现场。

 

解放双手,炫耀审美

 

我们前边说,包包的诞生,因为解放双手的需要,但你看图上,包包在女俑身上,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

而且这些女子们的表情神态,以及展现出来的精神面貌,都在向世人展示:她们很自豪拥有一款属于自己的包。这种心理,跟今天女性对包包的喜爱,是相通的。

穿越千年的对比。来源/图1:香港大学冯平山美术馆,图2:20世纪上半叶老照片

 

这就引出了另一个重要问题:包的功能变迁。

刚刚出现的时候,包包的首要功能肯定是实用,让双手解放出来,而且可以方便长途携带物品。

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南北朝时期的壁画中,这个包包,从外形到跟女性服饰的搭配,已经有了精心设计。很显然,在实用之外,它已经有满足审美的精神功能。

中国古代的豪华版“双肩包”。来源/余集《二仙图》轴

 

胡人女子穿的所谓男装,很接近今天的连衣裙,搭配上这个小巧的包包,不仅显得干净利索,还展现女性特有的身材曲线。

这个包包,就不再是单纯的携带物品的工具,也成为服饰的一部分,也就是作为审美功能的装饰物。

南北朝到唐朝时期,女性穿着男装,已经成为社会风尚。这可不是一件小事,从先秦到汉代,男女穿衣要遵守严苛的礼制,正所谓“男女不通衣裳”。

汉代末年至隋唐以前,也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不断碰撞融合,旧有的礼仪规范受到极大冲击。

按照孙机先生的研究,这一时期,中国服饰出现了第二次大的变革,到隋唐时期,整个服饰形成了两大系统:一类继承了北魏改革后的汉式服装,用作冕服、朝服等礼服;另一类继承了北齐、北周改革后的圆领缺骻袍,用作平日的常服。

穿男装的唐代女子。来源/新疆吐鲁番张礼臣墓绢画

 

后者,常常成为男女日常都穿着的服饰。前者的源头来自华夏服饰,而后者的源头则是所谓的“胡服”。

熟悉唐代历史的小伙伴肯定知道,当时的社会上,文化多元,胡风劲吹,听胡歌、看胡舞成为娱乐潮流。在这种熏陶下,穿胡服,也就不在话下。

所以,九原岗壁画里的粟特女子,以及后来穿男装的唐代女子,包括《近事女图》中的女子,她们的行为是一脉相承的。

而挎包,天然适合跟这种轻便的服装搭配。包包,跟身上的衣服一起,成了当时女性追求审美的组成部分。

根据目前出土的文物,我们可以看出:至少在南北朝时期,包包就已开始由实用转为装饰物品了,而这种趋势遇到唐代的空气,就爆发出了激烈的化学反应,形成了一股出门挎包的风潮。

背红色挎包的人,猜猜是男生还是女生?《杨贵妃上马图》(局部)。作者/钱选,来源/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到这里,你肯定会跟出现一个新的疑问:既然包包的流行在唐朝就有了,那为什么我们现在看到的高端包包品牌,大都来自欧洲?

让我们回头看一下前边提到的,古代中国女性挎包的图像,它们几乎都集中在南北朝到唐朝。那唐之后,宋元明清呢?

很遗憾,几乎很难找到挎包和女性的结合了。不过,各种挎包、手包、双肩包倒是在绘画中常常出现。它们从“人间”消失,转移到了仙道、巫医、鬼神的身上。

 

 

 

 

 

 

 

中国历代“包包”图鉴。从上到下:北朝《贸易图》(局部),唐《近事女图》(局部);宋·李唐《灸艾图》(局部);宋·李嵩《仙筹增庆图》(局部);元·龚开《中山出游图》(局部);元·钱选《杨贵妃上马图》(局部);明·方梅厓《渡唐天神图》(局部);清·余集《二仙图》(局部)

 

唐代之后,女性远离了挎包,原因并不复杂,因为社会风气发生了急转直下:唐代安史之乱后,尤其是宋代以来,从开放转为内敛。程朱理学大行其道,对于女性的行为,形成了极大的约束。

直到近现代革命以来,女性得到解放,半边天变得名副其实。随着女性地位提高,美丽的包包也回来了。只不过这一次,主导潮流的是西方文化。

 

西人说包,忽略东方

 

粟特人把胡风和包包带到东方的同时,这种文化应该也会利用地缘优势向西传播。

不过,大航海时代之前的欧洲处于“黑暗”的中世纪,世俗社会深受教会控制。当时的欧洲女性,尤其是出席重要场合,所穿服装十分繁复,不适合携带额外的包。

手提挎包的欧洲女性。来源/20世纪50年代老照片

 

直到18世纪末,欧洲发起了一场女性服装改革,社会上开始流行起轻便修身的服饰,此后女装设计逐渐走向贴身轻薄的路线,几乎不太可能留出口袋的空间,即便是有口袋,也不太能放得进去。

与此同时,工业革命与火车的兴起,让女性出门活动的频率大大增加。为了满足出门的需要,有带子的包包成为时代的宠儿,到了今天发展成了一种时尚文化。

不过,相比中国北朝、唐朝的包包流行,这已经是1000多年之后的事情了。

 

2023-08-04
唐代之后,女性远离了挎包,因为唐代安史之乱后,尤其是宋代以来,从开放转为内敛。程朱理学约束了女性的行为。直到近现代革命以来,女性得到解放,半边天变得名副其实。随着女性地位提高,美丽的包包也回来了。只不过这一次,主导潮流的是西方文化。

古画里的“包包”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