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地域发展    产业链的地理距离
  •  “资本之王”黑石

    自1985年成立,两位连杠杆并购都没真正做过的创始人,如今凭借1.1万亿美元的管理规模,让黑石足以跨界比肩世界顶级的主权财富基金。黑石的业务虽多但却有着科学的分类和管理,并且随着大环境的变化而实时调整。2024年,黑石仍在对其业务进行归类和整合。

    8 ¥ 0.00
  • ESG披露标准启示

    目前主流披露标准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综合性的披露标准,以GRI、SASB等为代表。第二类为聚焦气候变化、水资源等领域的披露标准,以TCFD、CDP等为代表。第二类标准适用于不同的领域,很难横向比较。GRI标准是全球使用最为广泛的披露标准,引用占比超过90%。

    8 ¥ 0.00
  • 中国钾盐缺口

    中国有56%的耕地需要“补钾”,总体上越往东南越严重,闽、湘、鄂、粤、海南以及江淮地区土壤钾含量都十分稀少,高效钾含量只有新疆、关中农业区的二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2023年,中国钾盐缺口68%,需进口1000多万吨,而由于钾的高度垄断,进口选项非常有限。

    45 ¥ 0.00
  • 三井物产的情报网

    微软的情报系统对企业经营的贡献率大约是17%左右,而三井这种贸易财团则是以信息为最终的经济效益,其情报就是整个公司的命脉。作为民间研究机构,从研究的深度、广度和企业接受程度来看,比政府研究机构更有效率。其成果被日本企业界认为是经济变化的风向标。

    78 ¥ 0.00
  • 为什么盒装奶是950毫升?

    国内的一些牛奶包装沿用了美国的可折叠屋顶式纸盒设计,用的模具一样,那标注的容量也跟别人一样,取近似值950毫升。制造商在保持包装大小和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稍微减少产品的体积。这可以帮助公司在生产成本上升时控制开支,而不会显著提高零售价格。

    20 ¥ 0.00
  • 一个县城与打火机

    12道工序、32个零配件、15项测试标准……制造出1元打火机。全球一年销售200亿只,约七成来自中国湖南邵东。这里年产打火机150亿只,远销120个国家和地区,串起来能绕地球20圈。在邵东,平均每1分钟就有2.8万个打火机下线,其打火机生产技术也在不断创新。

    21 ¥ 0.00
  • 重生的俄罗斯农业

    2002年俄出台《农业用土地流通法》后,一系列法律让农用土地流通得以明确、透明地进行,保证了农业政策的稳定性。2007年对农业发展做出规划,实行农业保护政策和农产品价格调控政策,对农作物保险费实施补贴。次年俄罗斯农业从粮食净进口国转变为粮食净出口国。

    105 ¥ 0.00
  • 印度,用糊糊驯服味蕾

    谷物的富余,让印度不怕浪费粮食,人们发现,面粉和米粉作为糊糊的增稠剂,质地更浓郁粘稠、香料与食材融合度更好,且可以保温和解腻,缓解糊油脂和肉类的油腻感。原本粗劣的糊糊,在不断融合的过程中,越来越能驯服各种各样的食材,并形成另一条美食路径。

    83 ¥ 0.00
  • 拜耳伤痕

    买下孟山都,彻底改变了拜耳的发展轨迹。拜耳最大的三项并购是2006年以199.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先灵公司,2014年以142亿美元收购默沙东的OTC业务,以及2016-2018年间以630亿美元收购孟山都。前两项并购起码还增强了拜耳的制药业务竞争力,最糟糕的是对孟山都的收购。

    33 ¥ 0.00
  • 全球家族办公室现状

    只有少数家族办公室将注意力放在促进家族团结和长期稳定上。在职能专业化方面,投资管理进展最为显著,而其他职能专业化水平则存在差异。家族本身的专业化水平也呈现出类似的情况。许多家族和家族办公室都缺乏领导人接班规划,并且未为下一代制定教育规划

    126 ¥ 0.00
  • 全球文科倒闭潮

    文科衰退,是个全球性的问题。经合组织报告显示,过去10年人文学科的入学人数都在下降。在这股浪潮中,有的大学是迫于财政压力削减人文学科,有的则是出于对“教育优势”进行结构性的优化,也就是把跟不上时代的文科专业淘汰掉,去拥抱更具竞争优势的STEM学科。

    9 ¥ 0.00
  • 2024年最失败的八大技术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的年度科技失败案例盘点,记录了过去一年中的失误、骗局与灾难。有些失败带着荒诞色彩,如谷歌“觉醒AI”生成黑人纳粹图像而将公司推上舆论风口浪尖。另一些则更加严重,如CrowdStrike的一次计算机错误,导致数千名达美航空乘客被迫滞留机场,引发法律诉讼。

    4 ¥ 0.00
  • 游戏行业的肉与汤

    AI会不会彻底改变这个行业,“不好说”,“AI原生游戏大概率不会是我们先搞出来,可能是哪个做AI的实验室先做出来,然后其他人会在他们的基础上往下走,”卢竑岩表示,目前还没有看到离实用特别接近的科研成果,“但也很难说,会不会突然有爆发性地增长。”

    24 ¥ 0.00
  • 120年美国房价历史和规律

    从1890年到2013年的123年中,有28年下跌,95年上涨。其中跌得最深的是2008年,跌幅达18%。连续下跌达到5年的只有两次,第一次是1929-1933年累积跌幅达26%;2006-2011年累积跌幅达33%。在过去的123年中,美国房价平均增长率为3.07%,CPI 通胀率为2.82%。在扣除通胀率后,房价就基本不涨了。

    45 ¥ 0.00
  • 枢纽城市之争

    超级承运人与枢纽机场相辅相成,带来大量客流、物流,从而拉动当地经济发展。无论是超级承运人,还是枢纽机场,都强调“集中”,如达美航空在亚特兰大份额超过80%,堪称“堡垒枢纽”。而中国目前有57家航司,三大航在北上广基地份额都仅在40%-50%之间,市场份额较为分散。

    46 ¥ 0.00
  • 波音从工程奇迹到信任危机

    批评人士说,波音公司把安全当成了利润的牺牲品。”这样做是为了让波音的运营更像一家企业,而不是一家伟大的工程公司。波音的确是一家伟大的工程公司,但人们投资一家公司是因为他们想赚钱。”今天的波音既不是一家伟大的工程公司,也不是一个好的投资对象。

    44 ¥ 0.00
  • 计算机产业史

    本文从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ENIAC发明开始,阐述计算机作为不同效用工具为人所用。从科学计算、数据处理、适时控制,到线上社交、个人玩乐、办公效率、图形工具,再到内容平台、互联网与云计算时代,最后计算机已经融入到我们生活方方面面,无处不在。

    互联网之所以能够大而统一,发挥最大网络效应,与其去中心化的基础定位有很大关系:数据包发送方式和发送内容无关,任何设备都可以加入互联网,唯一中心化的域名管理机构获得了独立且非营利地位,互联网治理更多依赖社交机制,而不是靠特定机构来管理。

    44 ¥ 0.00
  • 墨西哥的中国工厂

    中国企业到墨西哥以前,目光紧盯着美国,到墨西哥后却发现了许多新机会。同时到了墨西哥后,它们惊觉,中国经验失灵了。不同于过去从欧美日企业到亚洲四小龙再到中国,再从中国到东南亚的产业转移,中资企业到墨西哥是一场大国博弈背景下的应变之策。

    224 ¥ 0.00
  • 像研究人类一样研究ChatGPT

    一篇有关“机器心理”的预印本。他在其中提出,把LLM当作一个人类对象来对话,可以揭示底层简单的计算之中产生的复杂行为。Google的研究引入“思维链提示”,来描述一种让LLM展示“想法”的做法,会让模型按相似的流程行事。它会输出思维链,这么做更可能获得正确答案

    45 ¥ 0.00
  • 欧亚电网互联的地缘要素

    欧亚电网互联问题上,欧盟和俄罗斯等传统“电力中心”依然重要,新“中心”如中国、印度、土耳其、伊朗等也在崛起。随着技术发展,电网容易受外部力量影响,美国也在不断尝试渗透。电网联通可以建立包容、平等、开放的政治空间;同时,也可以成为政治制度堡垒。

    144 ¥ 0.00

【作者:宁南山;源自:制造界网《产业链的地理距离:美国人犯了一个错误》2020.01

东南亚不只是我们的矿物、水果和廉价人力来源地,更是亚洲制造业崛起和规模效应的一部分,中国的制造业优势,不仅仅在于中国对欧美的部分优势,更在于东亚、东南亚制造业和欧美国家间的对抗抱团。不久前商务部发布的《阻断外国法律与措施不当域外适用办法》及RECP的签订,或许只是亚洲整合的开始。

 

01

东亚地区呈现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态势

 

中国大陆逆差来源地,就制造业而言,最大的是中国台湾,韩国,日本三地,接下来可能有点出乎意料,排名第四的逆差来源地是马来西亚,然后才是德国。究其原因,是因为马来西亚的半导体封测产业做的不错,因此要向中国出口大量的半导体产品,实际上马来西亚是中国大陆的第三大集成电路进口地,仅次于中国台湾和韩国。

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2839437871/641

也就是说,对于我们来说,制造业领域逆差的前四位都是来自东亚和东南亚。这也体现了,我们需要的中高技术工业品,主要还是来自于临近地区。

最近东亚的制造业地区出口都在集体飚数据,日本除外。从数据当中我们可以挖掘出一些有趣的东西。按照美元计算的12月份的出口,韩国增长了12.6%,越南增长了21.6%,中国台湾增长了12%,中国大陆增长了18.1%。日本12月份的出口数据还没有公布,不过11月份日本出口下降了4.2%,而陆台韩越11月的出口都是正增长的,因此日本12月份出口即使增长估计也不会很快。

这里越南也算是东亚文化圈。奇怪了,为什么东亚制造业地区呈现出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态势呢?

我们来研究下细分结构。以11月份的韩国出口数据为例子(因为12月的细分数据没有查到),是什么带动了韩国出口的增长?半导体和汽车是韩国最大的两个出口商品,2019年韩国集成电路出口占到了14.58%,是唯一占比超过10%的商品,这个数字在2018年甚至高达18.15%

202011月份韩国集成电路出口额同比大增16.1%。其中存储器出口额成长7.3%LSI(系统集成)芯片暴增39.2%。这个LSI应该主要是三星手机的SoC芯片出口到越南和印度进行手机组装。除了集成电路以外,因为OLED面板、零件出口强劲,带动显示面板出口额大增27.7%。可以看出,半导体和显示面板是韩国出口增长的两大主力。

就国家/区域别来看,如果把集成电路,显示面板等统称为ICT产品,11月份韩国对中国(包含香港)ICT出口额同比增长8.1%、对越南出口额大增35.2%、对美国增长19.4%、对欧盟(EU)增长24.9%、对日本则下滑13.8%。其中中国和越南特别突出,中国是韩国的第一大出口对象,以半导体为例子占到了韩国出口的40%以上,而韩国对越南的出口增长最快。

中国台湾也是类似的,台湾12月出口按照美元计算增长12%,达到330亿美元。其中对中国大陆及香港出口增长最快,高达20.5%,出口占比44.6%。对东协出口增长16.3%,出口占比15.7%;对美国出口增长7.5%,出口占比13.7%;对欧盟出口增长6%,出口占比8.8%。对日本出口增长3.3%,出口占比6.2%。对于出口带动作用最大的是半导体出口,金额114.54亿美元,增长22%,在出口中占比34.7%,带动了一半以上的出口增长。第二大出口增长动能来自于电子零部件企业。

当然和韩国相比,台湾的显示面板产业已经逐渐没落,因此半导体成为最大的主要单一品类。2020年台湾总共实现出口3452.76亿美元,增长4.9%,创下历史新高。

如果看日本,其实也是一样的结果,也就是不管总的出口的宏观数据,还是单独看半导体,显示面板等电子零部件产品,都是呈现韩国、台湾和日本出口零部件,在中国大陆和越南组装的态势。而由于日本在半导体制造和显示面板这两个价值最高的电子零部件领域已经落后于韩国和台湾地区,所以12月份的出口没有出现像台湾韩国那样的增长。

当然,中国大陆除了组装以外,也出口零部件和设备到越南,事实上,越南的第一大进口来源是中国,第二大进口来源是韩国。这也显示了中国和越南在产业链上的不同位置。

这意味着东亚地区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实现内循环,对产业圈以外的进口依赖主要是在自然资源上,对于制造业零部件产品的进口,尤其电子产业链从美国的进口在金额上已经并没有太高。美国越来越作为一个大市场存在,作为东亚地区的顺差来源地。目前作为主要组装出口地的中国大陆和越南,最大的出口市场都是美国。

和其他的产业不同,电子产品制造的产业链高度的集中在东亚地区,欧美的力量在这方面加起来也比不上东亚,美国在电子产业链其他部分已经基本转移到亚洲,即使美国仍然在半导体产业独步全球,但是在芯片设计,制造和封测领域,他们在制造和封测领域的工厂也已经完全不如亚洲的竞争对手,亚洲已经占据了制造和封测的大部分产能。

在芯片设计领域美国尽管掌握着最强的能力,高通,博通,苹果,德州仪器,英特尔,AMD,哪个拿出来不是鼎鼎大名。但是其实从20195月把华为纳入实体清单之后,经过一年时间的较量,美国发现禁售美系芯片的攻击力并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强。华为凭借旗下的海思的自主研发,购买国产芯片,以及通过进口韩国、日本的存储器,日本的CMOS图像芯片,台湾联发科的芯片等,实现了不断的对美系芯片的替代。

2019年的业界分析中,曾经被普遍认为是必杀技的FPGA芯片以及射频芯片,美系芯片公司在这方面处于绝对的王者地位,事实证明华为同样可以通过备货、自研替代,以及重新系统设计等多重手段实现持续生存,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会不断进步,反而是美系芯片份额出现被不断替代。

美国因此调整了策略。在20209月禁止东亚地区的代工厂为华为制造芯片,同时也禁止韩国、日本当地厂家为华为提供芯片和电子零部件。也就是通过第三国(地区)实现了对华为的重击,事实也证明这个策略是有效的,造成的结果是华为的终端手机首先受到了很大影响,不得不在202012月剥离了荣耀品牌。

美国主要是在EDA软件和半导体生产设备两个关键点位进行的制裁控制,一切华为使用美国EDA设计的软件,代工厂不得代工;一切使用了美国设备技术的代工厂,不得为华为代工。对于此,华为为代表的国产厂家的反制,当然是实现EDA软件、半导体生产设备两个关键领域的国产化,集中国家的力量进行高强度的技术攻关,试图在2022-2023年搭建去美化的产线。

这将带来一个很大的突破,那就是关键点技术被中国掌握之后,那么意味着东亚地区的电子产业链,至少在较低水平的成熟工艺上,已经可以彻底的摆脱美国技术。

这听起来似乎没有什么,但是对于美国仅存的电子产业链而言绝不是好消息。美国由于长期的制造业外流,现在已经失去了包括显示面板在内的大部分的电子零部件设计和制造能力,电子产品的组装就更不用说了。

即使是美国现在有核心优势的半导体产业,就目前的态势来看,也呈现东亚地区的半导体产业链份额越来越高,而美国地区的半导体产业链在逐渐式微的态势,美国的美光、英特尔、德州仪器都纷纷在亚洲地区建立工厂。半导体产业链聚集东亚强,美国弱,而制造业一旦出去就很难再回来,因为再投资是极大的成本。由于地理上的遥远距离,产业链聚集形成强者恒强的局面之后,会继续形成虹吸效应,对于美国保住剩余的产业链也是非常不利的。

举个例子,如果某个亚洲竞争对手做出了和美国公司同等技术水平的芯片或者是半导体生产设备,那么对于美国公司来说,在美国生产制造再船运到亚洲组装对于市场竞争非常不利,如果没有额外的好处,时差加上交期,客户不会选择万里之外的厂家。那么美国厂家会做出什么选择呢?很显然会加大在亚洲工厂的产能,把产能事实上转移到亚洲,以保住市场份额。

地理距离在贸易中是极大的优势,对于贸易和产业聚集的影响极大。欧洲、北美、东亚三大经济高地,都是跟临近地区贸易金额极高,像美国第一大和第二大出口对象就是加拿大和墨西哥,看进口的话,下图是美国20201-11月的进口来源,前三位是中国,墨西哥和加拿大。

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3051740185/641

美国显然是看到了这个趋势,产业链聚集最后一定是强者恒强,因此美国在努力吸引制造业回流,现在让台积电到亚利桑那州建立先进制程工厂就是例子。

美国一直是通过关键技术控制点,来掌握经济和技术制裁的权力,如果东亚开始可以实现产业链内循环了,哪怕是较低工艺水平的内循环,对于美国的产业链也是坏消息,也削弱了美国制裁的能力。制造业离开美国会带来什么后果,会对美国社会产生什么影响,美国这几年已经开始逐渐感受到了,如果半导体工厂再从美国搬走或者丧失订单,这个打击会非常大。

对于中国来说,我之前一直表达的一个观点,我们的去美化是指技术上要实现自主化,也就是所有的环节都要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中国厂家,实现产业链的自主安全控制。但是我们不可能关起门搞发展,还是要进口第三国(地区)的产品,以保持和先进技术发展方向的同步,毕竟不可能所有的最新技术都在中国大陆发生。

 

02

东亚地区形成产业链和市场两个大圈

 

如果未来我们能运用包括阻断办法在内的多种手段保证第三国(地区)的经贸不中断,所起到的结果,除了在未来和全球先进技术保持接触和同步之外,在中国搞国产化去除美国在EDA和半导体生产设备的关键技术控制点后,可以在半导体产业促成中国大陆和东亚制造业,乃至欧洲制造业一起,形成一个大循环圈,其中东亚地区是大圈,欧洲是小圈。

这个大循环圈可以不需要美国公司参与也可以做出产品,而美国产业链却做不到这点。

那么美国的产业链将不仅面临地理距离的劣势,以及亚洲以中国为核心的半导体技术进步带来的两大挑战,还加上由于自己的政府搞制裁带来的更少市场参与度,东亚产业圈的优势会很大,其虹吸效应也会吸引美国的产业继续流向亚洲。先进产业外流了,本土的中高端工作机会就没有了,其持续研发的平台也就没有了。

美国还有市场这个优势,但是也同样无法比得上东亚+东南亚的巨大市场。中国市场的零售额在2020年第四季度首次超过了美国,这具有巨大的意义,中国市场+日本韩国市场+东南亚市场,还有距离不远的印度市场,合计人口超过30亿人,会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圈,其中光是中国市场就会超过美国的规模,市场的规模非常重要,它是企业和资本获得回报的来源,本质上也是研发经费的来源。不仅如此,从经济发展增速来看,中国市场、东南亚市场以及邻近的印度市场,会是全球发展最快的三个主要市场,这意味着这个大市场圈还具备极大的增长潜力。

长期以来,在经济发展方面,美国人掌握着3个优势,一是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二是全球最高端的产业链,三是全球最先进的技术。因此一直呈现日本,韩国,中国台湾,马来西亚对中国大陆和越南出口零部件,然后中国大陆和越南向美国市场出口这样的一个经济循环态势。

目前在第一项方面,不管是中国本土市场规模在2020Q4首次超过美国,还是202011RCEP的签署开始促进亚洲统一市场形成,意味着美国在这方面的优势在逐渐丧失。

在第二项方面,大部分的制造都已经转移到了亚洲,这是美国产业发展目前面临的头号问题,他们是存在美国产业链VS东亚产业链的现实竞争情况的。美国制造业的外流,尤其是核心的半导体制造。主要就是外流到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由于前文提到的地理距离带来的邻国效应,也就是和地理临近地区的贸易在先天上会占有更高的优势,东亚产业链聚集会越来越强。

另外美国滥用自己的技术优势,禁止东亚地区的第三国(地区)对中国大陆以华为为首的公司供货,这是非常影响第三国(地区)公司的利益的,因此他们也具有去美国化,摆脱对美国完全依赖的动机。那么对于我国而言,通过对关键技术的国产化,实现去美化产线,将会产生很大的示范效应,一旦去美化开始落地,由于在地理距离上的绝对优势,会导致美国公司的份额下降。

举个例子,如果国产的光刻机、刻蚀机、清洗机在中国大陆的制造厂产线开始落地并且成功量产,那么它们也会有很大机会进入韩国、中国台湾、日本等制造厂的产线,因为对这些公司来说,它们使用这些产品不仅交货周期更短,服务响应速度更快,而且还能摆脱被美国制裁的枷锁控制的命运,毕竟使用了美国设备,那就是要被美国控制的。

不仅是大搞国产化去美,前不久商务部发布的阻断外国法律与措施不当域外适用办法,实际上也是为第三国(地区)实现和中国公司的持续经贸关系提供了法律依据。技术和法律的双重反制,可以在未来保证东亚经济圈摆脱美国长臂管辖,从而正常运行,也就是保持东亚产业链VS美国产业链的情况,那么更为强势的东亚产业链对美国产业链的虹吸效应将会继续下去,保持对美国产业链外流的压力。

第三个是美国的技术优势。其实我一直认为,技术的来源是人才和资本的投入,如果美国市场的规模被中国以及东亚市场圈超越,同时美国的产业链和工作机会大量转移到了亚洲,会导致美国公司从市场获取的收入落后亚洲尤其是中国的公司,也会导致美国的优秀人才在本土失去可以成长的平台,那么美国的技术一定会逐渐落后,跟不上节奏。

这样的事情,已经发生了很多了,包括韩国的存储器产业,中国台湾的集成电路代工制造,中国大陆的通信设备和显示面板产业,现在在规模和技术上都已经比美国更先进了。英特尔现在就明显逐渐跟不上台积电的技术进展。

 

03

美国人犯了一个错误

 

最后我想说下,我觉得美国人犯了一个错误,当然也许这个错误是根本没有选择,那就是美国人在搞技术和产业链转移的时候,是转移到了距离遥远的东亚地区,而且是转移到了中国的旁边,而不是转移到自己身边的拉美国家。美国人不辞辛劳的把自己的技术和产业转移到了万里之外,我认为这是美国人在战略上的一个罕见的失误,他们可能没有想到中国会崛起,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乃至于新加坡的资本、技术、产业、管理制度和人才进入中国大陆,让中国成为了极大的受益者。

像华为就是从代理香港公司的交换机起步开始积累资金,中兴最开始是由航天部691厂,香港运兴电子贸易公司和中国长城工业公司深圳分公司三家合营的企业,中兴的字就是来自香港运兴电子贸易公司。京东方就是通过收购韩国现代的显示面板业务进入该行业,中芯国际、长江存储都是请台湾的技术人才来主持建立等等。那么东亚地区在中国崛起之后,成为全球最大市场,最大制造业中心和产业链聚集地就梳理成章了,其他任何地区都无法与之竞争。

如果当时美国是选择全力扶持拉美国家,把产业链转移到拉美,把美国-拉美打造成制造业中心,能够实现不依赖于东亚的自我循环,那么今天会变成中国在地理上远离全球最大的产业链聚集地了,就比较被动了。不过显然,美国人更多的把拉美视为其后院”“资源提供者产品倾销市场,并没有在战略上把拉美视为产业转移承接地。

另一方面,美国人可能也是没有更好的选择,拉美国家的勤奋向上的社会氛围和政治稳定性也确实不如东亚地区,并且东亚当时是冷战前线,那必须要大力扶持,朝鲜战争、越南战争过程中从东亚国家大量订货刺激产业发展,这也是历史的客观因素。

不管背后的原因怎样,总之拉美最终没有成为美国的产业转移地,对中国是件好事。而不管是RCEP还是阻断外国法律与措施不当域外适用办法,实际上都是确保变成东亚市场+东亚产业链VS美国市场+产业链的形态,利用地理上的优势加大在长期竞争中的胜算。

2021-01-19
地理距离对于贸易和产业聚集的影响极大。欧洲、北美、东亚三大经济高地,都是跟临近地区贸易金额极高。不管是RCEP还是阻断外国法律与措施不当域外适用办法,实际上都是确保变成东亚市场+东亚产业链VS美国市场+产业链的形态,利用地理优势加大长期竞争的胜算

产业链的地理距离

东南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