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信息智能    星链,太空竞争
  •  “资本之王”黑石

    自1985年成立,两位连杠杆并购都没真正做过的创始人,如今凭借1.1万亿美元的管理规模,让黑石足以跨界比肩世界顶级的主权财富基金。黑石的业务虽多但却有着科学的分类和管理,并且随着大环境的变化而实时调整。2024年,黑石仍在对其业务进行归类和整合。

    8 ¥ 0.00
  • ESG披露标准启示

    目前主流披露标准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综合性的披露标准,以GRI、SASB等为代表。第二类为聚焦气候变化、水资源等领域的披露标准,以TCFD、CDP等为代表。第二类标准适用于不同的领域,很难横向比较。GRI标准是全球使用最为广泛的披露标准,引用占比超过90%。

    8 ¥ 0.00
  • 中国钾盐缺口

    中国有56%的耕地需要“补钾”,总体上越往东南越严重,闽、湘、鄂、粤、海南以及江淮地区土壤钾含量都十分稀少,高效钾含量只有新疆、关中农业区的二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2023年,中国钾盐缺口68%,需进口1000多万吨,而由于钾的高度垄断,进口选项非常有限。

    45 ¥ 0.00
  • 三井物产的情报网

    微软的情报系统对企业经营的贡献率大约是17%左右,而三井这种贸易财团则是以信息为最终的经济效益,其情报就是整个公司的命脉。作为民间研究机构,从研究的深度、广度和企业接受程度来看,比政府研究机构更有效率。其成果被日本企业界认为是经济变化的风向标。

    78 ¥ 0.00
  • 为什么盒装奶是950毫升?

    国内的一些牛奶包装沿用了美国的可折叠屋顶式纸盒设计,用的模具一样,那标注的容量也跟别人一样,取近似值950毫升。制造商在保持包装大小和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稍微减少产品的体积。这可以帮助公司在生产成本上升时控制开支,而不会显著提高零售价格。

    20 ¥ 0.00
  • 一个县城与打火机

    12道工序、32个零配件、15项测试标准……制造出1元打火机。全球一年销售200亿只,约七成来自中国湖南邵东。这里年产打火机150亿只,远销120个国家和地区,串起来能绕地球20圈。在邵东,平均每1分钟就有2.8万个打火机下线,其打火机生产技术也在不断创新。

    21 ¥ 0.00
  • 重生的俄罗斯农业

    2002年俄出台《农业用土地流通法》后,一系列法律让农用土地流通得以明确、透明地进行,保证了农业政策的稳定性。2007年对农业发展做出规划,实行农业保护政策和农产品价格调控政策,对农作物保险费实施补贴。次年俄罗斯农业从粮食净进口国转变为粮食净出口国。

    105 ¥ 0.00
  • 印度,用糊糊驯服味蕾

    谷物的富余,让印度不怕浪费粮食,人们发现,面粉和米粉作为糊糊的增稠剂,质地更浓郁粘稠、香料与食材融合度更好,且可以保温和解腻,缓解糊油脂和肉类的油腻感。原本粗劣的糊糊,在不断融合的过程中,越来越能驯服各种各样的食材,并形成另一条美食路径。

    83 ¥ 0.00
  • 拜耳伤痕

    买下孟山都,彻底改变了拜耳的发展轨迹。拜耳最大的三项并购是2006年以199.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先灵公司,2014年以142亿美元收购默沙东的OTC业务,以及2016-2018年间以630亿美元收购孟山都。前两项并购起码还增强了拜耳的制药业务竞争力,最糟糕的是对孟山都的收购。

    33 ¥ 0.00
  • 全球家族办公室现状

    只有少数家族办公室将注意力放在促进家族团结和长期稳定上。在职能专业化方面,投资管理进展最为显著,而其他职能专业化水平则存在差异。家族本身的专业化水平也呈现出类似的情况。许多家族和家族办公室都缺乏领导人接班规划,并且未为下一代制定教育规划

    126 ¥ 0.00
  • 全球文科倒闭潮

    文科衰退,是个全球性的问题。经合组织报告显示,过去10年人文学科的入学人数都在下降。在这股浪潮中,有的大学是迫于财政压力削减人文学科,有的则是出于对“教育优势”进行结构性的优化,也就是把跟不上时代的文科专业淘汰掉,去拥抱更具竞争优势的STEM学科。

    9 ¥ 0.00
  • 2024年最失败的八大技术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的年度科技失败案例盘点,记录了过去一年中的失误、骗局与灾难。有些失败带着荒诞色彩,如谷歌“觉醒AI”生成黑人纳粹图像而将公司推上舆论风口浪尖。另一些则更加严重,如CrowdStrike的一次计算机错误,导致数千名达美航空乘客被迫滞留机场,引发法律诉讼。

    4 ¥ 0.00
  • 游戏行业的肉与汤

    AI会不会彻底改变这个行业,“不好说”,“AI原生游戏大概率不会是我们先搞出来,可能是哪个做AI的实验室先做出来,然后其他人会在他们的基础上往下走,”卢竑岩表示,目前还没有看到离实用特别接近的科研成果,“但也很难说,会不会突然有爆发性地增长。”

    24 ¥ 0.00
  • 120年美国房价历史和规律

    从1890年到2013年的123年中,有28年下跌,95年上涨。其中跌得最深的是2008年,跌幅达18%。连续下跌达到5年的只有两次,第一次是1929-1933年累积跌幅达26%;2006-2011年累积跌幅达33%。在过去的123年中,美国房价平均增长率为3.07%,CPI 通胀率为2.82%。在扣除通胀率后,房价就基本不涨了。

    45 ¥ 0.00
  • 枢纽城市之争

    超级承运人与枢纽机场相辅相成,带来大量客流、物流,从而拉动当地经济发展。无论是超级承运人,还是枢纽机场,都强调“集中”,如达美航空在亚特兰大份额超过80%,堪称“堡垒枢纽”。而中国目前有57家航司,三大航在北上广基地份额都仅在40%-50%之间,市场份额较为分散。

    46 ¥ 0.00
  • 波音从工程奇迹到信任危机

    批评人士说,波音公司把安全当成了利润的牺牲品。”这样做是为了让波音的运营更像一家企业,而不是一家伟大的工程公司。波音的确是一家伟大的工程公司,但人们投资一家公司是因为他们想赚钱。”今天的波音既不是一家伟大的工程公司,也不是一个好的投资对象。

    44 ¥ 0.00
  • 计算机产业史

    本文从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ENIAC发明开始,阐述计算机作为不同效用工具为人所用。从科学计算、数据处理、适时控制,到线上社交、个人玩乐、办公效率、图形工具,再到内容平台、互联网与云计算时代,最后计算机已经融入到我们生活方方面面,无处不在。

    互联网之所以能够大而统一,发挥最大网络效应,与其去中心化的基础定位有很大关系:数据包发送方式和发送内容无关,任何设备都可以加入互联网,唯一中心化的域名管理机构获得了独立且非营利地位,互联网治理更多依赖社交机制,而不是靠特定机构来管理。

    44 ¥ 0.00
  • 墨西哥的中国工厂

    中国企业到墨西哥以前,目光紧盯着美国,到墨西哥后却发现了许多新机会。同时到了墨西哥后,它们惊觉,中国经验失灵了。不同于过去从欧美日企业到亚洲四小龙再到中国,再从中国到东南亚的产业转移,中资企业到墨西哥是一场大国博弈背景下的应变之策。

    224 ¥ 0.00
  • 像研究人类一样研究ChatGPT

    一篇有关“机器心理”的预印本。他在其中提出,把LLM当作一个人类对象来对话,可以揭示底层简单的计算之中产生的复杂行为。Google的研究引入“思维链提示”,来描述一种让LLM展示“想法”的做法,会让模型按相似的流程行事。它会输出思维链,这么做更可能获得正确答案

    45 ¥ 0.00
  • 欧亚电网互联的地缘要素

    欧亚电网互联问题上,欧盟和俄罗斯等传统“电力中心”依然重要,新“中心”如中国、印度、土耳其、伊朗等也在崛起。随着技术发展,电网容易受外部力量影响,美国也在不断尝试渗透。电网联通可以建立包容、平等、开放的政治空间;同时,也可以成为政治制度堡垒。

    144 ¥ 0.00

【作者:刘景丰;源自:甲子光年《4.2万颗卫星背后,一场被忽视的太空资源竞争》2020.05】

 

2020年4月下旬以来,马斯克又一次站到了聚光灯中央。这一次,吸引关注的不是特斯拉,而是他的另一家公司——SpaceX。

此前,SpaceX的星链计划在2019年10月16日将卫星发射总数量从1.2万颗更新到了令人咋舌的4.2万颗卫星(1.2万颗已获批准,3万颗已提交申请)。

这些卫星,将打造天基互联网,实现高带宽、低延时的卫星通信。

4月22日,当这一宏伟计划的第七批60颗卫星上天后,马斯克进一步宣称:该卫星互联网业务“3个月内内测,6个月内公测”。

xl1

星链计划发射中的卫星,像一串梦幻的“星际列车”。

 

“高带宽、低延时”,听上去完全是冲着中国正大力发展的5G而来。

至今,SpaceX已发射的星链卫星总数达422颗。而今年,星链共计划送1000多颗卫星上天。

未来,如果4.2万颗卫星全部上天,则马斯克会凭一己之力,将目前太空的卫星密度提高20倍——目前,人类发射的仍然在轨的卫星数量仅为2000颗左右。

这4.2万颗卫星多数会分布在500多公里高度的近地轨道,它们将把近地外太空分割成一个个如北京城大小的区域,每颗卫星之间的距离为240公里左右。

而在吸引眼球的卫星上天背后,一场被忽视的资源竞争有正在展开——毕竟太空不是谁家,卫星不是想发就发。

每一颗进入澄澈星空的人造天体都需要先经历凡尘地面的“纸上谈兵”,这里没有穿过唐怀瑟之门的C射线,也没有在猎户座边缘熊熊燃烧的太空飞船;只有冗长、磨人的国际会议乃至纠纷。

这就是围绕卫星频率资源——这一卫星上天的“通行证”——的争夺。

本文,“甲子光年”采访了天仪研究院创始人兼CEO杨峰,九天微星副总裁李源,北京航天驭星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技术总监朱太平等业内从业者,看马斯克如何实现他的太空大版图,以及中国在太空竞争中的差距与机会。

 

俨然落后的资源竞争

 

在马斯克发射4.2万颗卫星背后,一场由商业航天公司发起的太空资源争夺战正在拉开。

这背后,既有个体公司的“神通”,也有整个国家的支持。

实际上,卫星频率或卫星轨道可以说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战略资源。

“理论上从地球表面以上180公里到地球同步轨道之间可以发射无数颗卫星,属于可再生资源。但星链这种由成千上万颗小卫星组成的网络,当一小部分卫星损坏或寿命结束,会发射新卫星补网,而不是把整个轨道资源让出来。这就形成‘先占永得’的局面。”朱太平告诉“甲子光年”。

此外,考虑到卫星安全运行的需要,也要对太空卫星数量进行限制。

既然资源不可能无限,争夺必然激烈。

早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铱星公司就提出铱星计划,向近地轨道发射了66颗卫星,以提供全球任何地点的电话业务。2015年,马斯克宣布SpaceX推出星链计划,向近地轨道发射1.2万颗通信卫星。随后到2018年3月,联邦通讯委员会FCC做出批准,允许其将4425颗卫星送入轨道;同年11月,FCC再次批准其将7518颗卫星送入轨道,为SpaceX打造完整太空卫星网络铺平了道路。

2016年,由软银投资的英国商业航天公司OneWeb准备用720颗卫星实现低轨覆盖,计划先对发达国家地面网络未覆盖的中小型企业开展B2B卫星通信服务,之后再对偏远地区提供服务。

今年,OneWeb和SpaceX又先后扩充了卫星规模,其中OneWeb追加了1260颗卫星的申请,SpaceX则追加了3万颗卫星。不过OneWeb现在是出师未捷身先死,该公司由于融资困难等问题已提交破产申请;而SpaceX追加的3万颗卫星对应的频率正在申请中。

除此之外,美国电商巨头亚马逊也提出了自己的星链计划Kuiper项目,计划向近地轨道发射3236颗卫星,但项目处于早期研发阶段,还未发射任何卫星。

粗算下来,仅这几家商业航天公司的星座计划包含的卫星总数已经超过4.7万颗。

xl2

未来地球将被各种卫星团团包围

 

中国在2017年,也推出了自己的“星链”计划——虹云工程,该工程由中国航天科工执行,计划发射156颗卫星,在距离地面1000公里的轨道上组网运行,构建一个星载宽带全球移动互联网络。

此外,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也推出鸿雁星座计划,在2022年建成由60颗卫星组成的通信网络;二期计划到2025年部署320颗卫星,构建“海、陆、空、天”一体的卫星移动通信与空间互联网接入系统,实现全球任意地点的互联网接入。

民营商业航天公司中,九天微星的物联网星座则包含72颗卫星。这些卫星已部分发射,虽然没有公开对外宣称具体情况,但其中的大部分已获得频率许可。从已获频率许可的卫星部署数量上看,600对阵1.2万,双方差距十分悬殊。

在差距背后,有一个规则问题——太空资源虽然是人类共有的资源,但卫星不是想发就能发。太空也要讲“基本法”。

这个“基本法”就是太空频率申请规则,即由主管国际信息通信技术事务的机构——国际电信联盟(ITU)制定的《无线电规则》。

根据《无线电规则》,地球同步轨道只有一条,是不可再生资源,各国之间要公平分配;而其他轨道则需要各国按“先登先占”的原则协调分配。

xl3

在2019年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上,来自北理工大学的中国代表正在争取尚未分配的太赫兹频谱权益。

 

目前,地球静止轨道上C频段通信卫星已近饱和,Ku频段通信卫星也很拥挤。

近年来,包括日本、印度、韩国、马来西亚在内的亚太国家,纷纷自行或联合制造通信卫星,抢占轨道资源。各国卫星之间出现“撞车”的情况时有发生。抢占卫星频率和轨道资源,争夺太空优势,已成为当今世界卫星发展领域的热点之一。

如今商业航天公司争夺的近地轨道资源,正是这种“先登先占”的蛋糕。

国内民营商业航天公司天仪研究院卫星副总师陈刚告诉“甲子光年”,在美国,SpaceX需向联邦通讯委员会(FCC)提交卫星用频申请,而且FCC对马斯克的星链计划也有政策上的倾斜,在申请过程中制造了很多便利。

FCC在一份声明中就曾表示:“通过这一行动(星链计划),委员会将进一步采取措施,提高美国高速宽带的可用性和竞争力。”这也侧面印证了FCC对星链计划的支持,因此SpaceX能够很快申请到相关频率。

实际上,FCC不仅对包括SpaceX在内的商业航天项目给与支持,在外还有专人常驻国际电信联盟,目的就是守在门口要频率资源。

这种积极、强势的政府风格,是SpaceX等美国民营商业航天公司获得如此巨量卫星频道资源的重要原因。

而在国内,角色类似于美国FCC的机构是国家无线电管理局(即国家无线电办公室),隶属于工信部。

它的职责是对内分配资源,对外申报、协调卫星频率。

目前国内大多数的卫星发射项目依然由国有航天企业掌握,这些资源由国家配给,单个国企又缺乏向上推动政府更积极参与国际资源竞争的商业动力。

而本就弱势的国内民营商业航天企业,虽然有获得更多资源的商业动力,但在现行体制下,也较难推动上级采取动作。

回看过往,在导航卫星的频率争夺上,中国就吃过亏。

美国的GPS卫星系统到目前为止仍是全球主流的卫星定位系统,向全球免费开放使用,一度占据了全球导航市场90%以上的市场份额,全球用户超过33亿。

除了大家都知道的定位、导航作用外,GPS还有授时功能——它掌握着时空定位能力,已经融入了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个应用领域,是生产作业、乃至军事活动的重要基础设施。

在卫星频率上,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的GPS和同时代的苏联格洛纳斯定位系统(苏联解体后由俄罗斯接管),在早期抢占了中轨道全部5个导航频段中的4个,坐拥黄金C位。这让他们在不需要发射太多数量卫星的同时,也能保证定位的精度,还能减少发射和运营成本。

等中国的北斗和欧洲的伽利略计划在2000年前后起步时,就只能抢边角料了,双方为频率申请的先后问题拉扯了8年。

然而现在,和导航卫星的频率争夺不同,新一轮太空资源争夺赛中,中国商业航天在天基互联网方面与美国的起跑时间相差无几。

如果说,过去是由于起步太晚,导致频率争夺占了下风,这一次,就没有理由再落后了。

 

仅有频率资源是不够的

 

但是,频率资源还只是第一道门槛。

“我特别不喜欢听到‘资源’这个词。”天仪研究院创始人兼CEO杨峰告诉“甲子光年”。

即使一个国家或企业,拥有所有的频率资源,所有的轨道资源,也不意味着它就能成功。

“如果它的卫星成本很贵,它的火箭运载很贵,卫星上去又不好使,它建起来的网络没人用,不也是白搭吗?”杨峰说。

换句话说,频率资源,是发展太空业务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在他看来,太空资源的争夺,除了频率资源,还要考验一家企业的持续融资能力、火箭发射能力、卫星制造能力,以及持续运营能力。

一个眼前的例子便是OneWeb。

OneWeb一直被视作马斯克SpaceX的劲敌,也是除SpaceX之外仅有的正式批量部署低轨道通信卫星的公司,目前其在轨运行卫星已有74颗,并先后获得软银20亿美元的投资。然而由于成本太高,卫星业务不仅无法变现还连连亏损,加上新冠肺炎带来的影响,最终其在今年3月底提交了破产申请。

对此杨峰曾分析称,OneWeb在融资、收入、竞争、发射所遇到的问题都是表面问题,是冰山露出的一角,而埋藏在深处的则是成本和技术问题。

说白了,拼到最后,还是要看技术能否足够好,成本是否足够低。

这场中美太空争夺赛中,频率资源差距之外,航天成本上的差距也尤为明显。

根据自媒体“小火箭”创始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邢强测算,2020年1月SpaceX发射60颗卫星的总成本约为3500多万美元,平均下来,每个重达260公斤的卫星发射成本不足60万美元,每公斤发射成本只有2300美元。

而在业内,SpaceX的猎鹰火箭之后,被认为世界上第二便宜的商用火箭发射费用也在1万美元/公斤左右。

杨峰也表示,目前猎鹰9的发射价格对外是6200万美元,但是其他的火箭可能一发要上亿美元;SpaceX一次发射火箭可以装60颗卫星,而在传统的方式下只能装30颗,甚至更少。此外,SpaceX号称一颗卫星的造价仅50多万美元,而一般传统的卫星造价要在两三百万美元,甚至更多。

xl4

星链计划发射画面,目前SpaceX的火箭已能实现一次发射60颗卫星

 

在运载能力方面,SpaceX在2018年发射了一枚猎鹰重型运载火箭,运载力达63吨。能制造如此大推力运载火箭的国家,也只有美国和俄罗斯。而我国目前比较先进的军用运载火箭长征5号,近地轨道运载力是25吨,地球同步轨道运载力仅为14吨,远不及猎鹰重型火箭。

不可否认,中国航天的整体技术水平、发射成功率在全球范围内名列前茅。《中国航天科技活动蓝皮书(2019年)》的数据称,2019年,在102箭、492个航天器的世界航天发射版图中,中国航天以全年发射运载火箭34次、航天器86个的成绩,分属第一、第二的位置。

xl5.1

xl5.2

技术不差,可细算下来,为什么就出现这么大的差距?

这是因为,中国航天长期以国有经营为主,一直以国家军事任务、探测任务为先。这就意味着,其研发、制造费用可以不计成本,并不以市场竞争为出发点。

而美国商业航天市场早在上世纪便已形成,铱星便是一个例子,尽管困于商业化瓶颈被收购,但它的技术积累和商业化探索仍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此后的SpaceX站在前人的基础上,不仅把卫星研发成本降低到50万美元的极低水平,还在全球首次掌握了火箭回收技术,大大降低了卫星发射成本。

这带来一个启示:长期被国家支撑的航天产业,需要一条灵活的“鲶鱼”来搅动这摊静水。

 

仅有国家队是不够的

 

这条“鲶鱼”,就是民营商业航天企业。

国内民营卫星创业公司九天微星的副总裁李源告诉“甲子光年”,发展民营商业航天的目的,就是为了降成本,做创新。

首先,国内航天成本高的重要原因是供应链可选较少,市场化不够。

中国的航天长期是国家队在做,许多供应链没有向商业市场开放,这就造成国内航天产业供应链的市场化成熟度较低。

据“甲子光年”了解,一般情况下,国内传统航天公司在研发航天产品时,如果需要哪些系统部件,它会自己成立一个研究院所,然后把子系统的研发生产放到该研究院所,自己消化掉。

这样的结果就是,每家公司都变成了一个总包单位,形成了封闭的供应链。尽管这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甚至有一些是重复投入,但由于研发生产的背后是国家财力支撑,因此不差钱。

在某些环节,中美航天产品制造成本的差距甚至可达十倍以上。

缺乏成熟供应链,同样给民营商业航天公司带来成本居高的问题,制约民营商业航天的发展。

第二,传统航天没有形成好的技术成果转化创新机制。

美国有很多研究院所做的航天技术创新,中国并不是没有做过或者想过,只不过最后没敢做。

没敢做的原因,既有供应链上的差距,又有体制上的制约。“甲子光年”了解到,由于国内航天公司承担着国家发射任务,对安全、稳定要求极高,对试错的容忍度不及民营商业航天公司,因此对冒风险的技术创新比较谨慎。

第三,则是国内传统航天企业的技术迁移能力不够。

“中国需要去做的一点,就是跨圈。”李源说。

说白了,做航天创新,不能只从航天圈去想,还要从其他圈子——包括5G的圈子、车规级的圈子、工业的圈子——去想接下来可以迁移的模块或者子模块有哪些,做大胆的尝试。

放活民营商业航天,是倒逼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方法。

美国航天基金会2019年的数据显示,全球航天经济总量已达3835亿美元。其中,商业航天收入3073亿美元,约占全球航天经济总量的80.1%;政府航天收入762亿美元,约占19.9%。

从美国的数据来看,商业航天已成为航天经济总量增长的主要因素,而民营商业航天公司将会成为航天的重要角色。

航天专家黄志澄曾表示,未来我国在太空探索领域尤其是载人探月探火等方面,很可能面临与美国的同台竞争,届时民企的作用将进一步凸显。例如,载人登月需要靠国家队,但建设月球基地可能更需要民企,因为月球资源开发市场风险高、具有很大不确定性,完全花纳税人的钱去开发未必妥当,而民企则更适合。

这里必须再提一下马斯克,在中国专家认为需要靠“国家队”来做的载人航天领域,马斯克也不会放过。

5月27日,SpaceX计划用其自主研发的载人龙飞船(CrewDragon)进行首次载人飞行,将两名NASA宇航员送往国际空间站。

包括SpaceX在内的美国商业航天民营公司已是四处开花,虎视眈眈。

这更凸显了中国在航天领域开展“军民融合”,引入民营企业活水的必要性。

下一场“星球大战”,已在路上。这一次,主角不能再依靠甘愿骑自行车上班的院士。像马斯克这样有知识、有野心也有资本加持的“科技大亨”,中国也不怕来一沓。

 

相关阅读——

美媒估计4.2万颗卫星每年能赚300亿

 

【作者:李建军,源自:龙猫视野《马斯克宣布重大胜利!4.2万颗卫星将上天,美媒估计每年能赚300亿》2019.10】

据新民晚报报道,美国时间2019年10月22日,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使用星链(Starlink)卫星,发出了他的第一条推文。随后,他又发布了一条称,“哇,它成功了。”

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0596789018/1000

马斯克这一举动标志着SpaceX“星链”计划实现基础网络通信功能,马斯克曾经评价“星链”计划是一个帮助数十亿人的好事,可以实现全球网络覆盖,让所有人都可以用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

美国媒体还给马斯克算了一笔账,如果“星链”计划成功,将每年给SpaceX带来300亿美元的收入。

不仅是民用领域,连美国空军也注意到了这一项目的军事价值,已经在C-17运输机上加装特定的通讯装置,试验其网络通信的军用价值。

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0598859740/1000

但事实上,“星链”计划无外乎也是一个SpaceX众多“PPT”项目其中之一,在“星链”计划公布之日起,就招来了众多非议。

天文学界认为,在地球低轨道部署高达数万颗卫星会严重影响天文观测,还会抢占太空望远镜的观测频段。

航天界认为,因为“星链”计划的卫星体积太小,无法实现有效过多的变轨操作,将太空产生过多的太空垃圾。并且,目前地球轨道正在正常工作的有1700余颗卫星,据不完全统计,有800余颗卫星已经失能,沦为太空垃圾,在数年以前已经引起社会各级的担忧。

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8207677953/1000

“星链”计划宏伟的4.2万颗卫星将人类卫星在轨总数提高24倍之多,当这些卫星到达寿命年限之后,产生的太空垃圾的规模和数量将难以想象。

对于以上的担忧,马斯克的表示都是:“你们说得都对,我们已经考虑到了,马上就能解决!”这些表态被媒体认为敷衍了事。

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0598859742/1000

不仅如此,马斯克没有做出回应的还有一大重要问题——网速!

马斯克在此前的媒体电话会议中表示,每颗卫星的功能性带宽为20Gbps。

这一数据看似出众,实则完全经不起推敲。

就算按照目前最新的计划,4.2万个卫星保证一个不少,全部在轨运行。平均每个卫星要覆盖1.2万平方公里,正正好相当于一个天津市的面积。

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0598859743/1000

这么一来,马斯克的一颗卫星平均分配到每平方公里的带宽仅有2.3Mbps。而世界5G三大核心技术标准之一:每平方公里内的总带宽要超过10万Gbps(中国某些城市的设计指标远超此标准)。马斯克的卫星整整差了4.4亿倍。

这是什么概念,相当于全人类都可以用文字慢吞吞地聊微信了。

对此,美国北方天空研究组织分析师沙根·萨赫德娃称,马斯克的“星链”计划只能剩下2个可能,第一,一个高级的骗局。第二,率先抢占空间轨道资源,真正用途日后再说。

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0598860769/1000

除此之外,把“星链”计划卫星送上天的重型猎鹰火箭的可靠性和经济性目前也是一个谜。自重型猎鹰火箭首发上天的时候,几乎全世界都在欢呼“当今人类最强火箭”成功发射。

然而,首发重型猎鹰搭载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太空垃圾——特斯拉电动车。在太空中没有任何功能性任务,这一发射任务只不过是SpaceX宣传造势的举动而已。

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0598860770/1000

被外界称为“钢铁侠”的马斯克,成功创立PayPal支付系统,特斯拉汽车也吸引了极大的市场关注。但是最近几年口碑逐渐崩盘,在硅谷也传出了“美国科技圈耍猴人”的称号,提出的各种PPT项目被各行各业专家痛批,如“地下行车系统”、“高超音速超级高铁”以及“星链计划”等等。

2020-05-16
铱星计划66颗卫星,SpaceX计划4.2万,OneWeb(已申请破产)申请1260颗、亚马逊计划3236颗。中国:虹云工程156颗卫星,鸿雁星座2022年60颗、2025年320颗;九天微星72颗等。数据:马斯克卫星平均带宽是5G核心标准带宽的1/4.4亿。目前地球轨道正常工作1700余颗,约800余颗已沦为太空垃圾。
美媒说,马斯克的星链计划成功了会有300亿美元/年的收入。

星链,太空竞争

xl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