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春季以后,中国环保车销售额从2011年仅8千辆到2015年的33万辆。1辆环保车补贴最多达到几万人民币。效果巨大,在中国的上市企业中,甚至出现了仅凭政府补贴就赚到一半以上净利润的企业。但在政策这一“麻醉”结束之后,中国企业将迎来怎样的命运?
在纯电动汽车(EV)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PHV)所代表的环保车领域,知道2015年产量最多的国家是哪里吗?并非是汽车发达国家德国,也不是美国和日本。以2.5倍这一明显优势力压第2位美国、堂堂正正成为世界第一“环保车大国”的是中国。
但现实却完全不同。实际情况是为了获得中国政府向定义为“环保车”并加以普及的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提供的补贴,企业不断大量生产了无法销售出去的汽车。企业将汽车批发给关系密切的经销商和旗下企业、使之看起来好像已经售出,借此获取补贴,这样的企业在各地出现。其结果是中国成为世界第一的“环保车大国”。
即使实际上无法销售,生产出来的汽车也能获得补贴,因此去年春季以后中国掀起了空前的环保车大增产。2011年全年仅销售8千辆的环保车,虽然面对经济衰退,2015年销售出了33万辆,显得极为不自然。
企业每销售1辆环保车,补贴最多达到几万人民币。其效果巨大,在中国的上市企业中,甚至出现了仅凭政府补贴就赚到一半以上净利润的企业。
由于违规获取补贴的问题过于明显,中国政府进入今年后也开始调查。但似乎不是很认真,而且已经决定环保车补贴持续至2020年。
公开的说法是,提供补贴是环保对策,意图是在中国广泛普及环保车。但真正的意图也有观点认为是在经济衰退局面下的中国,通过补贴扶持缺乏竞争力的中国企业。
政府2015年10月还实施了针对发动机排量1600cc以下的小型车的减税措施。此举意在刺激消费,但这项政策在根本上扶持缺乏竞争力的中国企业的用意也非常明显。实际上,全面依赖环保车补贴和小型车减税这2项政策来维持经营的企业很多,这是现实。
这样做无法形成国际竞争力。借助政府的力量,如今的中国汽车市场在数字上出现了火爆局面。在不远的将来,在政策这一“麻醉”结束之后,中国企业将迎来怎样的命运?(日经中文网《“环保车大国”中国的尴尬》2016/04/08)
1、补贴与刺激
免摇号、环保、补贴“引诱”新能源车成京城抢手货
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4日公布一份有关“新能源汽车消费意愿和影响因素”的调查报告。调查显示,从政策认知度看,有54.9%的被调查者了解“不限行、不限购、新能源汽车推广车型目录”等市场推广类政策;51%的人了解免征购置税、购车补贴等财政补贴类政策;37.5%的人了解新能源汽车相关技术质量政策。
目前新能源汽车购车人群比例不大,但调查中,民众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节能减排、降低成本功能持积极态度。50.3%的已购或准备购车的人认为,“节能环保性”是他们接受新能源汽车的首要原因,其次是“政府补贴优惠”和“使用、保养成本低”。
在政府补贴优惠方面,消费者认为排在第一位的是购车补贴政策,占59.3%;其次是加强充电设施建设,占50.5%;排在第三位的政策是免征购置税,占42.6%。对于犹豫观望或者不准备购买以及放弃购买的人群,“充电不方便”、“续航里程短”,以及“技术不成熟,质量和安全担忧”成为影响购买新能源汽车的三大主要因素。(节选自:中新网杜燕《免摇号、环保、补贴“引诱”新能源车成京城抢手货》2016-03)
上海发布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补贴下降上沪牌免费
《央广新闻》报道,上海市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4月1号正式发布《上海市鼓励购买和使用新能源汽车暂行办法(2016年修订)》,根据这个新能源补贴暂行办法,购买能源车的补贴有所降低,但上沪牌符合规定仍然可以免费。
根据最新的标准,符合国家标准的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国家标准补贴是3万块,上海市的财政补贴是从3万块变成了1万块,降低了2万块。总的补贴也是从6万块降低到4万块。但是又增加了一项有前置条件的补贴,这个补贴额度是1.4万,它又设置了三项条件,一个是发动机的排量要低于1.6升,百公里综合能耗要低于5.9升,而油箱的容积也要必须在40升以下。
从政策效果来看,上汽集团可能是最大的受益者,因为目前只有上海荣威e550汽车和油箱容量是低于40升的。其他符合条件车型也确实不多。所以从政策的导向来说,也是倾向于在技术上有优势的企业,同时上海新能源车牌采制免费额度还在继续,实行一车一牌,上牌以后三年内是不得转让。不过新能源报废以后,牌照也自动失效。如果发生在区域外转移,或者注销登记,以及失窃等原因,新能源车额度也最终失效。(来源:央广网吴善阳《上海发布新能源车补政策:补贴下降上沪牌免费》2016年04月,转自中新网)
大连——环保局:市民买新能源汽车可享两级财政补贴
自今年起,我市新增的公共用车(包括公交车、财政负担的机关事业单位用车)全部采用电动车或天然气车。个人购买新能源汽车有哪些补贴?昨天,市环保局介绍称,市民购买新能源汽车除获得中央财政补贴外,还可以一次性获得大连市财政按与中央财政0.8:1的比例给予的配套补贴。对于购买新能源汽车的市民,充换电是一个难题。为解决这一难题,我市力争用两年时间完成充电桩、充电设施建设任务(来源:大连晚报2016-01)
2、骗补
刺激的反作用
据工信部口径和数据,2015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37.9万辆,其中18万辆是商用车。新能源乘用车的销量同比增长了2倍,但新能源商用车包括物流、专用车市场同比增长了8倍左右。在过去的车市结构中,乘用和商用车年度产销比例大概是在8:2左右,而在2015年新能源车的销量结构中,乘用车和商用车几乎持平。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理事长陈清泰:“目前,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没有过关,之所以有这么大的销售规模,是政策驱动的结果,不完全是市场的作用。特别是在和主流燃油车相抗衡的领域,政府补贴起了很大作用。”
前所未有的高额补贴和不够严格的监督机制,直接催生了大量骗补者。
根据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细则,新能源汽车企业在研发和销售环节都能获得补贴,只要车辆达到规定的技术标准,除了中央财政补贴,一般还能享受与中央按1:1发放的地方补贴。
按照我国2013-2015年度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插电式混合动力客车统一补贴25万元/辆,6-8米的纯电动客车补贴30万元/辆,8-10米纯电动客车补贴40万元/辆,10米以上的补贴50万元/辆;再加上地方政府1:1的配套补贴,政府为推广新能源汽车花费了巨额资金。以6-8米的纯电动客车的补贴为例,目前6-8米纯电动客车的制造成本一般在45万-50万元/辆,而补贴高达60万元/辆。
太容易到口的肥肉,勾起了部分企业更大的胃口。
“几年前从公司辞职的两个普通工人,现在在江苏一个地级市做电动车改装公司,一台车国家补贴10万,白送都挣钱,去年一年就挣了5个亿。”一位领导感慨。
“说白了,这就是骗补”。王高就职华南某大型汽车主机厂,他所在的企业已经投入新能源汽车研发的资金动辄数十亿元,来自政府的补贴只能补偿一部分研发成本。而近几年,一批所谓的新能源汽车企业,通过一条简陋的组装线就“生产出”电动车,或者转手卖给自己的租赁公司,或者获得补贴后拆下电池重复利用循环申请补贴,以大量未达到安全技术标准、产品一致性差的电动车,轻易便套取上亿元的新能源补贴,而其中相当一部分车型并未进行公开销售和进入交通领域,仅仅是用来骗取补贴的工具。
事实上,通过钻新能源补贴空子“发横财”已是汽车界公开的秘密。过去几年间,前所未有的高额补贴和不够严格的监督机制,直接催生了大量“骗补”者。
媒体报道,一些车企骗取新能源补贴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整车企业全资或参股汽车租赁公司,通过“自产自销”的方式,拿到国家和地方对电动车的补贴;
二是由一家汽车租赁运营公司主导,一边采购整车企业,一边与电池企业合作,通过“多采购整车,少采购电池”的方式,从中获取补贴。
2015年,中央多次督促地方加大新能源推广力度让“骗补者”们迎来了又一年产值高峰。尤其是从2016年起新能源补贴标准将逐年降低,在2015年最后两个月新能源汽车销量开始出现井喷。11月,新能源商用车单月产量超过全球其他国家之和,12月份新能源商用车产量再飙升两倍至63525辆,尤其是纯电动商用车出现同比增长6倍的超常规增速。这些都让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执行副理事长、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隐隐感觉到“哪里不对劲”。
“7万辆”去哪了?
一个表现异常的数据便是2015年1-10月,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达17.4万辆,而对应的上牌量累计仅10.8万辆,相差近7万辆。
对此,国家信息中心信息资源开发部主任徐长明表示,这非常有可能是新能源车企为了骗补而生产,新能源汽车可能压根就没交到消费者手中。
在生产源头,有些所谓的新能源车企,通过一条简陋的组装线就能“生产出”电动车,或者转手卖给自己的租赁公司,或者获得补贴后拆下电池重复利用循环申请补贴,以大量未达到安全技术标准、产品一致性差的电动车,轻易便套取上亿元的新能源补贴,而其中相当一部分车型并未进行公开销售和进入交通领域,仅仅是用来骗取补贴的工具。据业内人士介绍,这在新能源汽车行业领域已是公开的秘密。
根据新能源汽车补贴的普惠制,新能源汽车企业在研发和销售环节都能获得补贴,只要车辆达到规定的技术标准,除了中央财政补贴,还能享受与中央按1:1发放的地方补贴。过去几年间,一辆电动轿车卖出后最高能拿到12万的补贴,新能源客车最高补贴额度更是覆盖了车辆的全部成本。前所未有的高额补贴和不够严格的监督机制,直接催生了大量“骗补”者。而这也是造成新能源汽车销量与上牌量之间存在巨大数据“黑洞”的主要原因。
“使用低标准电池、虚报续航里程,这些都是最初级的骗补手段,”一位不愿意具名的知情人士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更掩人耳目的是“左手卖、右手买”的骗补方式。
“部分投机企业在造车的同时私下成立租赁公司,生产出的电动车转手就卖给了自己的租赁公司,从左手倒到右手,补贴也跟着拿到手。”上述人士认为,这种行为已经属于恶意骗补。
“更重要的是,这些车最终并未上路运营和行驶,而我们正规造出的电动车全部都会在路上跑着。”国内某大型汽车集团新能源销售公司副总王毅(化名)告诉记者,新能源扶持政策的目的就是扩大新能源的实用规模,但大部分骗补的车“卖出去”后就不见了踪影,“这些车很可能都没有到达消费者手中,”徐长明称。
那么这几万辆新能源车都去哪了?“还能去哪儿?可能拿完补贴就停在库房了,也可能把电池拆了卖了,更可能是拆下电池重新组装,再申请一轮补贴。”王毅称,这已经是业内公开的“秘密”。“我亲眼见过一批电动车放在仓库里半年没动过,但却都是已经卖出去的。”
另一家汽车集团的新能源总监陈华(化名)对记者表示。7万辆的数据差中有1到2万可能是在走上牌的流程,其他的4到5万辆则是骗补的车辆。对于这些骗补车辆的去向,身为一家电池制造企业技术负责人的陈许(化名)十分清楚。骗补产业链后半部分的二次套利,是众多新能源车凭空“消失”的主要原因,也是情节最为恶劣的骗补手法。
“租赁公司买来车后会将车返厂,车身可以回收。由于与燃油车的每一台发动机都有编号不同,电池系统并没有可核对的标识,因此完全可以再利用。就这样,一辆车来回卖好几次,补贴金额也随之循环领取。”
这已经形成了产业,陈许说,他所在的城市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新能源技术基地。在技术、资源、市场以及政府补贴都十分充分的情况下,通过改装电动车、回收电池来骗取国家补贴,已成为当地人用来“发家致富”的新生意。
电池
“数量庞大的骗补车辆虽然消失了,但总比上路造成的危害小。”但新能源车的电池例外。
在这些暗箱操作的环节中,车辆的电池成为“骗补”的关键载体。在电动车上,电池序列号与车架号不存在一对一的关联性,因此一组电池可以放在多个车上使用,以获得多次补贴。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电池需要多次拆卸,相对于插电充电模式的电动车,换电车型更便于操作,因此更多用来‘骗补’的车辆都是换电式车型,而此类车辆大多为运营车辆,比如通勤车、物流车等。
引发的担忧在电池安全性上。电动车的动力电池如果损耗程度高,是需要分解处理的,但是骗补者将回收的动力电池经简单处理后就想办法进行二次利用,完全没有考虑潜藏的安全风险。动力电池摩擦、碰撞、进水等安全风险根本规避不了,更别说涉及到三电的线束装配等安全问题。
某车企新能源总监表示。“目前高品质的电池电芯产能是供不应求的,但因为有骗补群体的存在,现在不管多差的电芯都有人买。”至于车辆性能的认证,只要送交一辆达到技术要求的车对付检测即可,而真正销售的车却是拼凑和改装而成,品质一致性难以保证。
欧阳明高更担心的是电池质量。“目前而言,电动乘用车领域的骗补情况并不严重,但客车和专用车就不一样了,很多中小企业想尽方法将其‘电动化’,瞄准的就是补贴资金。”知情者表示。
“物流车、专用车太好改装了,”陈许称,这些车对于驾驶和舒适度要求并不高,基本上就是面包车加装电池就改装成了电动车。“没什么技术门槛,都是看准了当地政府有电动车财政补贴,才跑来做这个生意。”
“其实通过检测电池的一致性是可以定性这些违规行为”陈许告诉记者,但目前各级部门的眼睛都盯着不断上涨的销量数据,对此事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今年的新能源客车销量出现两种怪现象,一是二线品牌销量突飞猛进,二是一些濒死的品牌起死为生。”在电动车百人会论坛上,一位商用车领域的业内人士表示。非常规的数据增长背后正是极具诱惑力的补贴在作祟。尤其是因为增速过快而受到广泛质疑的“6—8米纯电动中巴车”,“国补”与“地补(地方性补贴)”加起来高达60万元,远超成本。
综合自经济观察报刘晓林、刘俊晶《新能源车行业的骗补者》、财经国家周刊王慧《揭秘:为何新能源汽车能够轻易骗取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