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前,深圳能诞生华为、腾讯、比亚迪、平安、万科等大批企业。近十来年,深圳与内地的差距在明显缩小。可以理解为内地发展进步的速度明显加快,也可以理解为深圳的发展停滞不前。其实,华为跑不跑走,对深圳而言并不那么重要,而对于中国而言:很是重要!
1、华为能跑到哪里去?
作者:江濡山香港环球经济电讯社首席经济学家
大家都知道:华为的成功,既是任正非和他的弟兄们用智慧和血汗拼出来的,也是政府锦上添花用“保护和扶持”政策“养育”大的,一些人拿华为做诱来责备政府,华为的任正非是不会买账的。
说实话,我对深圳的印象比人们传颂的要槽糕很多。过去二三十年,几乎每年都要去深圳,每一次的内心感受都差不太多。期初,深圳公务员的勤政、警察的文明、市政的管理等方面,还相对前位,毕竟当年内地人孤陋寡闻、见识有限;而近十来年,深圳的开放与发达,与内地的差距在明显缩小。毕竟都在同一块热土嘛!我们既可以理解为内地发展进步的速度明显加快,也可以理解为深圳的发展停滞不前。
从某种程度上讲,深圳的发迹和崛起,是基于一度相对特殊的政策前提下,三类人的血汗奉献:
一是大量来自内地村镇的以卖苦力为营生的打工者;
二是外来的知识分子及科技人才产生了“聚集效应”;
三是珠三角无数中小企业主的辛勤作业。
而最大的受益者不是上述三类群体,而是“坐收渔利”的政府财政和国有财团--以多种方式汲取前三者的血汗。或者可以这样理解:当年习仲勋那批人激情打造的这个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不仅给中国改革开放趟出了一条血路,也在珠三角栽下了一颗经济大发展的参天大树,而深圳最大的受益者,则是一批批后来的乘凉者:政府部门及国有财团(及其高层管理者)。
自设立深圳特区以来,这个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特区,除过靠地产及金融投机推动了外表靓丽的城市建设外,在文明素养、体制机制、幸福指数等方面的进步,实在是有些“小脚女人”的味道。全世界城市化的逻辑几乎都是:外来移民干倒土著人,然后一代代繁衍生息在这里,并成为城市的主人。而深圳初期的外来建设者们,很多人都没有资格留在这里,留在这里的相当一些人也“逃离”了。
我们不妨想想:
当年那几十万靠卖苦力的打工者们,有多少人还有能力和心情留在了深圳发展?
当年那一批批以驻足深圳为荣的优秀企业及企业家们,还剩下多少留了下来,留下来的企业又有几家对驻留深圳感到满意和自豪?
第一代、第二代深圳人的优秀子女们,有多少人学成回深圳继续建设深圳?
我每次到深圳,都有这样的感受:
如果你是一位外来打工者或者过客,就会觉得这里一些官员的官僚做派、执法形态、权贵神态、金钱饰器等等,甚至比内地很多地方更俗。
在这里,缺乏人性和关爱的商业气息的确很浓,缺乏人性和关爱的权力机关仍然很牛。
为什么网络要热炒华为总裁任正非先生关于房价的一段话?无非是想借坟哭冤。任正非对于深圳高房价所带来的弊端,深表忧虑,他的意思可以归结为两点:第一、深圳房子太多了,没有产业发展空间;第二、住房太昂贵,推高了生活成本,随之而来的是企业用工成本增加。
对于任正非的此番言论,很多人借别人的香炉许自己的愿,并热力炒作。其实,任正非只是感慨一番,发发牢骚,亲近任总的朋友说,任先生更深层的意思是:深圳的产业用地、特别是工业用地规模太少,而住宅用地占去了很大份额,这对深圳的产业经济发展很不利。
在我看来:深圳华为的崛起,一方面靠任正非及其热血团队的玩命创新和发展;另一方面,靠政府锦上添花的政策“关爱和扶持”,任先生内心世界对政府的认知和判定,只有他自己知道,并非外界所说的那么“擂”。中国越是有名的企业家,遭遇政府刁难的情况越多,任总自然也不例外,但并非因为如此,你就不“爱”政府。有人热炒说:华为要跑,这纯属臆测。企业发展,自然要考虑成本底线,华为部分离开深圳,不等于华为要撤离深圳。说到底:华为,你能跑到哪里去?失去中国的天和阳光,脱离中国的这篇“虽臭还算热乎”的土壤,恐怕难觅乐土。
有观察家指出:十五年前,深圳能诞生华为、中兴通讯、腾讯、比亚迪、中集、招行、平安、万科等非常优秀的企业,还有大批创新型科技企业,现在的深圳还能诞生什么优秀企业吗?而是完全没有。这些本来应该脱颖而出的企业,在极其高昂的房价成本负担下,其竞争力极其脆弱。其实,这一现象,既有政府城市发展战略的失误,更有经济发展升级的内在必然规律。我反对把所有屎盆子扣在很不容易的政府头上。
其实,华为跑不跑走,对深圳而言并不那么重要,而对于中国而言:很是重要!对于深圳更重要的是:各路人才及中小企业,还能不能在深圳继续生存发展下去。这才是深圳党政机关及幕僚们要静心研究思考的问题。(商业见地网)
3、苹果搬离
5月21号,苹果CEO库克与印度总理莫迪举行会谈,探讨苹果未来在印度的发展计划。苹果公司上一季度财报数据显示,公司遭遇了13年来首次营收下滑,印度被库克看成是下一个强劲的增长点。此外,库克称,考虑将全部生产线搬到印度。
关于苹果CEO要将生产线全部搬到印度的说法,占豪的看法是,虽不会那么快,但绝非危言耸听。据媒体报道,富士康到2020年将在印度投资200亿美元建10到12座工厂生产苹果手机。考虑到中国智能手机的进步,苹果终端产品在中国的市场空间已经见到了天花板,苹果公司开始将未来的潜在市场转向印度这个最大的潜力市场。
在这种背景下,很显然苹果更愿意将工厂迁移到印度,这一方面是因为印度的市场因素,更是因为印度的成本因素。换句话说,如果未来中国的经营成本增长过快,那么富士康就会大幅收缩在中国的投资,转而大规模投资印度。这种可能出现的情形是在给我们警示,因为如果我国中西部的经济发展又是过于依靠房地产,其结果是房价大涨,生活成本大涨,企业经营环境快速恶化,中国经济空心化将因此而加速,中国转型升级就存在半途而废的危险。而且,房价过快上涨必然抑制收入的上涨,房价和收入越来越大会促使房地产泡沫破灭,这又是宏观经济的系统性风险。
所以,苹果和富士康给我们中西部各省市带来的警示是,发展经济不能过于依靠房地产,要去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推动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要靠产业的多元化和细分领域的扩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不能仅仅依靠土地财政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要精细化经营。对更高部门的政府来说,我们在经济考核方面应该更加科学,对于房地产行业在当地宏观经济所占比例过重的地方要予以警示,而不是只看GDP数字。(节选自占豪 《别让华为跑了与苹果搬离告诉中国什么?》)
3、华为跑不跑,高房价都是个大问题
本篇短文中,中金金网将简要介绍深圳的现状、高房价会不会伤害深圳的竞争力,以及深圳应该如何避免“楼市火爆、制造业萎缩”的可能困局。
深圳奇迹
2016年一季度,深圳实现了8.4%的经济增速,远高于全国6.7%的整体水平。2015年,深圳GDP总量仅次于北上广,全国排名第四,人均GDP则达到了15.8万元,高于北上广,位居全国第一,是全国人均GDP的3.2倍。
5月23日的研报中认为,深圳不仅经济发展速度快,而且质量高。
第一,从趋势来看,在全国经济增速逐季放缓的背景下,尽管有较高的基数,深圳经济在最近两年仍然是加速增长的。第二,深圳实现了更有质量、效益,以及更加可持续的增长。
首先,深圳经济对出口依赖度降低,而且出口结构升级;其次,高技术制造业成为驱动深圳高质量增长的核心力量;再次,深圳金融和互联网等现代服务业迅猛发展;最后,深圳已拥有中国最好的企业集群,同时一大批充满活力的新企业正在迅速壮大。
深圳到底做对了什么,才会有今日的深圳奇迹呢?中金公司分析师认为,深圳至少做对了四个重要的事情。
首先,劳动力和土地等要素价格的上涨成为旧产业发展的瓶颈,转型升级势在必行。研发投入的加大为产业升级创造了条件,深圳4.05%的研发强度已经接近世界排名前两位的国家以色列和韩国。
其次,产业链齐全、配套完善,金融市场发达、融资环境宽松,科研成果产品化、商品化更加便宜、快速和便捷。
第三,深圳是一座年轻的移民城市,平均年龄约30岁,非户籍人口占比最高曾达到82%,为深圳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高等教育体系是短板,于是放眼全国乃至全球引进人才,打造成为人才高地,创新、创业的精神让其他地方望其项背,科研投入的产出硕果累累。
最后,政府坚持市场经济、适度作为,鼓励引导新兴产业但不越俎代庖。
竞争力伤害
深圳面临土地稀缺的困窘,国土面积只有1997平方公里,也就相当于一个普通县城的规模。与同为一线城市的北上广相比,深圳只有上海的1/3,、广州的1/4、北京的1/8。
深圳通过“填海造地”扩充土地面积,通过“城市更新”促进土地集约使用,通过“腾笼换鸟”转变土地开发方式,但是仍赶不上产业的发展速度,土地紧缺的局面并没有有效缓解。目前深圳的土地开发率已近50%,土地的使用效率也是远超北上广,深圳是真的没地了。
这也是深圳房价在2015年暴涨65%、增速位居全国第一的原因之一。(在全国各主要城市房价一阵阵的“涨”声中,至少还有一个大城市的房价依然保持了一贯的“亲民”态度。关注中金金网cicc_jw,回复“重庆”,查看《6张图看重庆房价为何这么低,以及北京上海们能学些什么》。)
中金公司分析师在研报中指出,过高的地价和房价会伤害深圳的竞争力。第一,过高的房价不利于人口流入。过高的房价将降低居民购房能力,而且为了抑制过快上涨的房价,深圳将外地人在深圳购房需交1年社保改为3年,对深圳核心竞争力构成了伤害。
第二,过高的地价不利于产业的发展。由于土地供不应求,深圳地价水涨船高,这相当于提高了企业在深圳运营的成本。而且,即便企业能承受这样的价格,也不见得有土地供应,深圳市政府会对有用地需求的企业进行考察,符合一定条件的企业获得土地的可能性才比较大。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今年3月份接受新华社采访时,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任正非称,“(深圳)没有大块的工业用地了……高成本最终会摧毁你的竞争力。而且现在有了高铁、网络、高速公路,活力分布的时代已经形成了,(企业)不会聚集在高成本的地方。”
扩充土地
中金公司分析师认为,用地矛盾日益严峻,必将成为深圳发展的瓶颈,土地扩容似乎已成必然之选。
中金公司分析师指出,中国式的行政区划方式限制了深圳的辐射力。虽说有深、莞、惠城市群协调发展的规划,然而行政区划的分割和地方财政的分离,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其发挥作用。
例如,我国根据研发支出占收入的比例等指标认定一个企业是否属于高新技术企业,而高新技术企业具有税收优惠,那么这个企业即便将工厂建在东莞和惠州,但是它还是会尽可能在它的总部深圳交税。对于东莞和惠州的政府来说,长此以往,也会缺乏动力加强与深圳的协调发展。而企业部分业务迁至东莞或惠州成立单独公司,也增加了深圳的危机感,部分外迁可能是全部外迁的开始。
因而,区域协调发展到一定阶段就难以深入,限制了深圳的辐射力。
中金公司分析师指出,从深圳来说,需要继续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上天入海”扩充土地面积,加强土地的集约使用;从更高层级来看,可以考虑行政区划的调整的可能性,甚至突破深莞惠三地之间的行政区划限制,实现土地、税收、户籍等方面的一体化。
“唯有突破土地瓶颈,深圳奇迹才能续写。”(中金网《6张图看深圳的光荣与哀伤:不管华为跑不跑,高房价都是个大问题》)
4、重庆房价为何这么低
高房价是让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头疼的一个问题。
从去年下半年至今,从深圳到上海再到北京,从厦门到南京再到天津,从武汉到合肥再到石家庄,全国一线、二三线城市房价接力上涨。为了抑制楼市非理性过热,上海、武汉、南京和深圳等城市,还先后3月份出台了楼市调控政策。
在全国各主要城市房价一阵阵的“涨”声中,至少还有一个大城市的房价依然保持了一贯的“亲民”态度。这个城市就是重庆。
有多低?
重庆地处中国西部地区,位于长江上游,有“山城”之称,总面积8.2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991万人。2015年,重庆商品房销售均价7467元/平方米,同比下跌2.17%。
中金金网于今年3月份推出的“中国房价地图”显示,重庆二月份二手房成交均价为7396元,在全国70个大中城市中排名46。这份“中国房价地图”包括全国70个主要城市的最新(2016年2月)房价数据,由中金公司房地产领域专家跟踪、搜集、整理多方资料(包括搜房网、一些房产中介及其他数据源)制作而成。
重庆不仅房价相对较低,在过去五年只涨了12%,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远远低于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地;而且,重庆经济迅速发展,增速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一。
统计局数据显示,过去五年,重庆GDP从2010年的7925亿元,涨到了2015年的15719亿元,涨幅为98%,几近翻番,远超房价涨幅;人均收入则从2010年的17532元,涨到了2015年的27239元,涨幅为55%,同样远超房价涨幅。
只因为如此,重庆房价收入比只有8.3,处于全国较低水平。
为什么?
在几乎全国各个城市的居民都为高房价而头疼的今天,重庆房价为什么这么低了?
在中金公司5月10日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城市高房价的症结主要在于供应端,一个供应量,一个是供应结构。重庆在这两方面都是很成功的典范。
1、从供应量看,重庆通过调整供地节奏,避免低价抬高房价。
报告指出,住宅的销售价格与土地价格息息相关,从全国均值来看,地价大约是房价的1/3。如果地价太高,那么房价就不可能低。因此,重庆政府通过调整供地的节奏来调控土地价格,避免抬高房价,这也是重庆能维持一个与当地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相适应的房价的前提。
2、从供应结构来看,重庆坚持“市场+保障”的双轨制理念,而且商品房和保障房的建筑区域不可过度分离。
报告指出,房地产供应体系可分为公共住房和私人住房两个层次,前者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后者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重庆积极构建和完善以公租房为重点的住房保障体系,大力推进公租房的建设管理,解决低收入家庭以及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需求。截止2015年底,重庆累计开工建设公租房69.2套,4475万平方米。预计到2020年,通过实施公租房和其他保障住房,重庆城镇住房保障覆盖率将达到23.5%。
学什么?
重庆是全国一二线城市中唯一一个没有执行过限购政策的城市,过去五年房价只涨了12%,房价与居民收入相适应;北京上海等地历经数轮调控,房价却持续猛涨。北京上海等地能从重庆那里学到些什么呢?
以上海为例。(下图为2015年上海、重庆基本经济数据的对比。)
在中金公司3月28日发布的研究报告认为,导致上海高房价的症结主要在于供应端,应从供应端而不是需求端(限购)发力。
1、增加土地供应。
上海建成区面积占比、居住用地占比和容积率均显著低于国际都会水平,造成住房供不应求。即便与国内城市比较,上海建成区占比仅16%,也远低于27%的全国平均水平,说明仍存在大量农地。
为了打开供应瓶颈,需要配合土地制度改革,而重庆试点的地票制度非常具有借鉴意义——地票即建设用地指标凭证,通过占补平衡的原则,既守住了耕地保护红线,又缓解了城市建设用地的紧张,每年为重庆多增14%供地。
2、增加保障房供应。
供应分层可以满足不同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实现房屋的“消费属性”,而极大的降低其“投资属性”,从而也降低了房地产调控的必要性。重庆积极构建和完善住房以公租房为核心的住房保障体系,保障房供地占比达到22%,远高于上海的14%。
报告指出,过往多年的实践已证明,需求端调控在长期是基本无效的,只有切实增加供应,加强分层住房市场体系建设,才能构建出合理、健康的房地产市场。中金网《6张图看重庆房价为何这么低 北京上海应该学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