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处收录了已倒闭的宝利嘉集团董事长的公开信,同时收录了另一位今年倒闭的制造企业主儿子的文章。华东地区最大的纺织企业宝利嘉,倒闭的时候连员工的工资都发不起。另一文章总结倒闭原因:融资渠道极度困难、疯狂上涨的人力成本以及被打击的民企动力
1、宝利嘉董事长的公开信
转自:洪泽论坛,有删减
www.hongze.net/thread-100
部分资料源自网络
宝利嘉倒闭了了。成立于2002年的宝利嘉集团,华东地区最大的纺织企业,旗下五六家子公司,多次荣获纳税大户,倒闭的时候居然连员工的工资都发不起,为什么如此之凄凉?
县政府只好用销售宝利嘉库存的方式发放工人6月份的工资(注意:8月份的时候发放6月份的工资)。
以下为宝利嘉董事长葛富春的公开信:(全文)
告社会各界和宝利嘉员工书
宝利嘉的各位员工和社会各界的朋友们:
今天宝利嘉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灾难,让大家受苦了,受惊了。还有部分员工的工资和福利没有拿到手,也有社会各界朋友的借款没有还清楚,在这里本人表示真诚的道歉。以下是造成这些原因的基本情况和本人的看法:
1、自去年至今,宝利嘉集团被各家金融机构密集收贷,压贷计贰亿零柒佰伍拾万元整,设备租赁费壹亿多元,仅一年过程就减少了叁亿多元现金流。
2、六安、滁州两地开发区投资协议的重要款项没有兑现,其中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协议承诺为六安宝利嘉项目解决信贷资金4.2亿元,现已投资第七个年头,企业拿到的信贷资金仅为六安农商行的2000万元,仅仅是协议承诺的一个零头。也因此原因,造成宝利嘉六安公司开工率不足,造成年年亏损,也无法兑现对开发区的协议税收约定。滁州开发区也承诺解决信贷资金每完成一个车间6000万元,去年已完成4个车间的投产,应为企业解决信贷资金2.4亿元,实际现在也只有滁州中行的1000万元贷款,本来滁州工行的2000万元贷款也已由今年的6月18号全部收贷。
3、为维持企业生计,本人努力向社会人脉圈私人借贷7300万元,到现在资源也全部枯萎,还背负一身债务。
4、金融机构无节制的收贷、压贷,造成企业开工率严重不足,亏损严重,直至今天无力维计。
5、目前六安公司仓储物资足够发放员工工资福利,滁州库存偏少,需依靠政府来解决问题。洪泽、太仓也需要政府来解决部分问题,由此给员工们和社会各界带来的麻烦请多多谅解包涵。
6、本人也希望各界金融机构能体谅企业的疾苦,顾全大局,不要无节制的收贷、压贷,伤害人家也等于伤害自己,最后两败俱伤。也希望各地开发区能诚信招商,不能企业来投资了就什么都不管了,所有的责任都放在企业身上。一个宝利嘉倒下去并不可怕,如果很多企业都遇到了宝利嘉同样的命运,将对社会稳定将带来巨大影响。
7、因我本人原因害了大家对宝利嘉失去信心了,我希望员工们和社会各界不要灰心,也不要担心,就算我没能力在经营这个企业了,我相信未来的宝利嘉会有能力更好的老板来经营好这个企业,因本人掌控企业能力不够,造成宝利嘉变故给社会各界朋友和员工带来的麻烦和困惑表示深深歉意!希望大家在炎热的夏天里,消消气,好好休息,等待好消息。如果有幸还能和大家在一起,我会加倍努力的去工作,同时也希望大家能继续支持我。我相信政府能协调和处理好眼前的这些问题,最后祝大家平平安安,顺顺利利!
宝利嘉 葛富春
2、一家开了倒闭的民营企业老板的儿子写的
源自:创业派
看到有朋友说广州的企业在微利的情况下关厂,深有感触,这里我也说一下我们的情况。
工厂由我父母在94年创立,地处长三角一个经济水平极高的城市。主营业务是机械加工。94年创办的时候固定资产约在两百万左右,没有自己的厂房,但这个行业的机械价值很高,200多万几乎都是机械价格。
父亲以前就是国营企业副厂长,业务能力极强。从94年建厂到2006年,每年保持15%的增长率。 2006年企业达到发展高峰期,规模为150人,年营业额2500万,毛利润在30%左右。
那个时候父亲有了产品线更新换代的意识,开始积攒资金准备更新生产线。一条进口的自动线大约需要1000万左右。 我爸当时空余资金大约有500万左右,原本考虑在07或08年上自动线。
2006年的时候当地政府对工业园区重新规划,需要我们搬厂房。当时江浙各地都在争相新建工业园区,然而县镇财政缺乏足够的资金,所以他们就采取了一些今天看来是十分无耻的策略:
地方政府鼓励当地企业搬迁进入工业园区,然而工业园区里是毛坯厂房,既不符合工业厂房的标准,更无任何装修。地方政府当时承诺的是,各厂以租赁的形式搬入新厂区,自己支付厂房改建和办公区装修的费用,地方政府将在第一个租赁期(5年)到期后以便宜的价格将地皮卖给各个企业。 而如果不搬迁的话,有什么麻烦自己看着办,传闻市政府要用原先的土地建立环湖景观工程。
说这话的是当地政府一把手,几十家企业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只得同意迁入工业区。整个搬厂,厂房改建,厂房装修,耗去了大约500万资金。企业原先十几年的慢慢积累几乎化为乌有,更新生产线计划无限期搁置。
06年时通胀已经加剧,原材料价格大规模上涨,广东地区的民工荒首现长三角。我父当时为了留住工人,06年给工人平均加了10%工资。07年开春,我们直接雇了大巴到安徽和盐城接工人回来上班。
2007年钢材和工业用油价格上涨,毛利润下降了10个点。我父亲开始着急。他把剩余的资金投入了当时在疯长的股市,想从里面圈一部分钱,再贷款在08年更新生产线。
结果在资金投入了六个月后,遭遇07年A股惨跌。 还好投入的资金量不算很多,但是通过股市盈利这条路是走不通了。父亲只能回到原先的轨道上慢慢经营。
2008年全球经济开始下滑,我们厂的主要客户,日本方面的订单量急剧下滑。我爸意识到工厂可能出现前所未有的困局了,开始采取裁员措施。08年底裁掉了三分之一的工人。
09年的时候有新闻说浙江民营企业开始出现倒闭潮。我们原先的供货方,浙江的微型企业,纷纷停摆。有一个跟我们配套了十几年的企业,还请我们去普陀山玩过。那天他们那边倒闭清算,还欠我们五万应付款。我爸去看他时,看到那个厂长,五十几岁的人,正被两个二十几岁的按在地上打。两个小年轻都是债务单位的,欠五十几万。 我爸看这情况,那五万就没提了,直接买车票回来。
10年的时候人工继续疯长,普通一线工人2000都留不住。食堂里烧饭的阿姨,每天工作4个小时,给1500居然嫌少。 当地在进行大规模拆迁,当地的工人在拆迁后一下子就坐拥了好几套房产,卖掉一套变现都有五六十万。区区一两千的工资已经不放在他们眼里。这大概也算是房地产行业对实体行业的一个另类冲击吧。
2011年传闻政府要加大对民营企业和微型企业的辅助,可是只闻打雷,不见下雨。贷款标准一样很高。 10年民间借贷开始流行, 我们接触了一些民间借贷机构,年利率几乎都在40%以上。民营实体行业很难有这样的利润率。我不知道都是什么样的企业在像他们贷款,但是我们这样的肯定不行。 10年人工继续疯长,原材料继续疯长,原本不怎么做的低利润订单也要开始抢,没办法,不做人工照样要付。
2012年的时候账面出现亏损,这是开厂16年来的第一次。而且劳资纠纷开始逐渐增多,新来的工人做两个月就提要加工资。要知道工人从入厂,到能出产品,差不多就需要两个月左右的培训时间。刚能产出的时候工人就提出这些要求。我知道他们也没办法,外面工资现在都开的很高,不给我们做,他们可以给别人做。整个社会在高通胀的情况下都变得浮躁,大家都想赚快钱,你赚钱的速度必须得高过钱贬值的速度啊。
13年继续困难,父亲开始了改革,进一步大规模裁员。人数从100降到了不足40!
说来好笑,都说生意越做越大,我们却是越做越小。订单我们已经不具备消化能力,开始进行大规模收购。也就是说,我们开始逐渐从一个生产型企业,变成了一个倒爷,只把检验关。 而这些事情是绝对不能被上家知道的。 大客户有人来视察时,我父亲是招呼亲戚都来帮忙,全部站到生产线上去装样子,没办法,真的就是难成这样!写的时候眼睛都是酸的。
直到今年,我爸考虑的已经不是更新生产线的问题了,而是这些骨干如何给他们安置,让他们有个好归所。
在去年年底的聚会上,除了两家企业是镇政府重点扶持对象,年营业额过亿外,其他的几十家大大小小的企业几乎都面临一样的困局。年度大会变成了诉苦大会。以前这些人都是讲究面子的人,也都经历过风浪,不愿在人前示弱。这次大家喝高了不知道谁先起了个头,都纷纷掏心掏肺的加入。
我总结了一下,主要以下几条:
1.融资渠道极度困难。银行几乎不给微型企业贷款。就长三角来说年营业额5000万以下都算微型企业,但是这些微型企业却负担了长三角95%的劳动人口,和85%的税收,但是这样的企业,却贷不到款。
浙江那边09年就开始有民营企业大量倒闭,后来老板们变聪明了,走之前去狠借一笔高利贷,然后全家出国。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接二连三的听说浙江那边有全民借贷,资金链崩盘的新闻。还有那个吴英案也是。
2、疯狂上涨的人力成本。涨工资是好事,但是物价和工资一起涨就不是什么好事了。人力成本上涨我们可以接受每年5-10%,但不是每年30%的跳涨。这会打破民营企业原有的生产规划和生产布局, 90%的企业倒在了生产线更新换代的前夜!
3、房地产打击了民营企业家们的动力。很多企业家都和我爸一样,后悔没在赚钱的时候多买几套房。以我爸的一个朋友为例,04年-09年平均每年购入两套房,10年工厂日子不好过,直接关厂了事。10年的时候出手两套房,每套获利300%! 这个于他来说是好事,但是这真的是我们的政府想看到的吗?
4企业的发展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第一要解决生存问题,然后逐渐做大做强,从低端加工业做起逐渐靠拢产业链上游,最后才是解决自主研发能力。没有企业可以做到一步到位。中国大多数民营企业在第一阶段过度到第二阶段的过程中就被无情的扼杀。政府没有把鸡养大就开始迫不及待的杀鸡取卵,这个阵痛,在往后的十年经济大萧条中会逐渐显现,官员们也会意识的更深刻。
我并不是想抱怨什么,我只是想知道,如果像我父亲这样业务能力强,兢兢业业心无旁骛曾经创造了无数成功的企业家也走到这步田地,还有多少民营企业能生存的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