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A-one精密,超硬弹簧夹头市场占有率高达60%,包括老板在内员工13人。经历逆境打击,每年依然能保持超过35%的毛利率。2、全球2734家“隐形冠军”,德国占47%。3、“减少知名度也属于一种商业模式。”公司老板越少在外面抛头露面,公司的成功就会越长远。
1、个案——此人与孙正义和柳井正一样牛B
小到极致的“隐形冠军”:一家只有13个人的上市公司
G点:它的创始人梅原胜彦在2007年获得日本企业家奖,之前获奖的都是软银的孙正义,优衣库的柳井正这样的大人物。
一家公司,包括老板在内员工13人,订货基本通过传真和电话,没有质检部门……但经历石油危机、汇率震荡、泡沫破灭等逆境打击,每年依然能保持超过35%的毛利率,并且上市,他的创始人还获得国家企业家奖。这样的企业你见过吗?
这是一家日本企业,名字叫“A-one精密”,创建于1970年,主要生产超硬弹簧夹头,市场占有率高达60%,拥有1.3万家国外用户,2003年在大阪证券交易所上市。它的创始人梅原胜彦在2007年获得日本企业家奖,之前获奖的都是软银的孙正义,优衣库的柳井正这样的大人物。
众所周知,小企业要是能够做到行业的领先者,必定是在一个细分领域有出色表现,成为所谓的“隐形冠军”,这已经不必多言。但因为小到极致,A-one在管理上也充满了反传统的理念。
首先看看A-one惊人效率。因为人少,所以A-one一年开会的时间加在一起不超过30分钟,很多的交流都在现场站着就说了。A-one的产品质量好,但是它最强的优势却是在交货的快速。大企业一周或两周的生产时间,在A-one只需要1~3天。梅原说:“事实上,当天下午3点前所接收的订货,70%都可以在当天内完成并配送。实际上,要做到100%交货也是没问题的,但这么一来,第二天上午就没事干了。”
A-one从接受订单,到工厂开始作业,中间间隔不到5分钟,而且中间过程不是依赖于IT系统和网络,仅仅依靠手写的传真。因为人员少,品类少,所以生产过程不必经过大企业必须的生产排期、物料管理、交货期管理等诸多流程(这些都被梅原称为“制造业多余的管理”,几个人打个电话,或者拿着传真跑一圈,几分钟内就开始生产。为了缩短交货周期,A-one甚至省略了质检的步骤。按照梅原的理论——只要认真经过每道工序,产出的就只会是高质量的产品。
更不可思议的是,作为一家微型制造商,A-one竟然在有限的资源制约下,同时拥有自己的销售网络。这一战略不仅使得从订单到制造到发货这一系列流程都是自己在做,没有中间环节,提高了发货速度;更重要的是,摆脱了被销售端控制价格的困境。梅原在说明公司高收益构成的时候,总会说明20%利润来自制造,15%来自销售部,所以才会有超过35%的毛利率。
幸福感
幸福感是另一个必须要提到的事情。
在日本传统的观念里,公司是一个寻求幸福感的地方。但是随着美国以追求规模和短期盈利为目标的商业文化的日渐流行,这种观念已经慢慢式微。而在A-one,员工不仅是终身雇佣、不需要打卡,可以分享公司盈利,梅原更是提出了一些离经叛道的说法。例如,在A-one他倾向于招收外行员工,因为“便于培养”,目前A-one每天操着英语对海外销售的主管,最开始都是附近的家庭主妇。
A-one没有组织和头衔,因为“大家都明白彼此的能力水平,所以没有必要硬是赋予什么头衔之类不自由的东西”,因为这个原因,当公司准备上市的时候,梅原和证券公司产生了很大的分歧。
证券公司看来,没有组织就不能明确责任,而梅原来看,所谓明确责任本身才是奇怪的,责任没有必要要让人来负,工作上的责任由公司来负就行了,否则以后就没有人去挑战困难的事情,公司就会失去活力。
他把员工的工作和私人生活分得非常清楚,甚至用严正的口吻告诉员工“如果在公司以外的地方看到我,可以不打招呼”,同时严禁员工给他家里打电话。
在当今规模至上的商业环境中,这些理念和尝试很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到底什么是公司的本质?到底什么是有效的管理?规模真的是我们唯一的发展目标吗?
来源:联盈地产; 经营与管理 • 2015-06
2、规模
德国中小企业太剽悍 “隐形冠军”占据全球半壁江山
G点:一位“隐形冠军”的CEO表示,“恰恰是因为我们对待成功策略的谨慎态度才使得我们发展壮大,有意减少知名度也属于一种商业模式。”公司老板越少在外面抛头露面,越不知名,公司的成功就会越长远。
在各大商学院中所采用的80%案例都为以消费类产品为主的知名公司,比如苹果、谷歌或微软等。这是因为大学生本身对这些品牌的崇拜更胜于工业产品本身。
导读: 德国中小企业太剽悍 在全球2700多家“隐形冠军”企业中,德国企业几乎占据半壁江山。这些企业相对较小、鲜有人知,但却在各自的行当中成为世界市场的领头羊。
无名英雄:低调领先市场
谈到德国经济,大家首先会想到德国大型跨国企业,如大众、西门子、宝马和奔驰等。实际上,德国的经济命脉更大程度上依赖于上百万家中小型企业。不管是就业人数、学徒生数量,还是出口比例,它们都不逊色于大型跨国企业。
在德国众多中小型企业中隐藏着一批无名英雄,它们被称为“隐形冠军”。
“隐形冠军”这个概念由德国知名管理大师赫尔曼?西蒙教授首次提出。他对“隐形冠军”做了三个定义:
第一:该企业所经营的产品不能低于世界市场排名前三或者大洲第一;
第二:年营业额不超过50亿欧元;
第三:企业的知名度相对较低,不为普通消费者所熟悉。
当然,这种定义在现实中也颇有争议。西蒙教授称,他之所以没有设定年营业额的底线,是因为在全球化和通讯业发达的背景下,即便是微型企业也能在全球市场上叱咤风云。最具代表性的是来自波恩的管风琴制造商克莱斯公司。该公司员工人数一直保持在65人左右,年营业额只有6百万欧元,但世界最负盛名的歌剧院或教堂的管风琴都由它独家制造。
此外,以年营业额为标准也是相对的。比如1995年年营业额的上限额被设定在30亿欧元,而如今达到50亿欧元。由于全球化的突飞猛进,“隐形冠军”的规模在过去20年内增加了近8倍,因此原有的指标也须往上提升才能符合实际情况。
全球目前共有2734家“隐形冠军”,其中德国就有1307家,占总数的47%。美国有366家,位列第二。
七大法宝:造就隐形冠军
我们不仅要问,为何在德国(及德语区)这片土地上会孕育出如此多的“隐形冠军”呢?这不是偶然,而是有其必然因素。
德国“隐形冠军”的绝对数量和每百万人拥有量都位居世界榜首,主要有七个原因。
历史因素:一百多年前,德国由上百个邦国组成,处于四分五裂状态,各国间都相互征收关税。在这种背景下,企业想实现长久发展的目标,就必须达到两个条件:具备国际化,并且产品的附加值(利润)要高于关税。
传统的技能:德国很多区域都将专业技能一代代传承下去,比如黑森林地区擅长高精密机械制造,如今那里拥有超过400多家医疗技术公司。再比如哥廷根地区拥有39家测量技术制造商。这是因为数学家高斯曾经在哥廷根大学出任教授,其学府的数学研究水平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创新力:虽然德国在信息技术、互联网或基因工程等领域都不具备国际市场领导者的地位,但欧洲专利局的统计数据显示,从2003年到2012年德国拥有欧洲专利数量超过13万个,排名第一,超过法国的2.3倍,意大利4.4倍,英国4.7倍。
良好的生产基地:德国制造业占GDP的比例比其他发达国家高很多。德国中小型企业的投资是英国和法国类似企业的两倍,创造了68%的出口。可想而知,德国之所以成为出口大国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中小型企业,而不是跨国公司。
激烈的竞争:德国虽然拥有数量最多的“隐形冠军”,但它们最大的竞争对手恰恰来自德国本土。在很多行业里,世界排名第一和第二都来自德国,而且两家企业的地理位置都距离很近。毫无疑问,这种竞争力不仅能提高产品的质量,也促进出口。
产业集群:德国很多产业都集中在某一个固定地区,比如索林根的刀具、施韦因富特的轴承、纽伦堡的铅笔、维尔泰姆的保温容器和德国北部的风能产业等几十个产业群。这些地区把各行业的资源和最高端的技术都集中在一起,因此会激发出无限的潜力。
双元制职业培训:德国双元制可源源不断地为各行各业提供技术人才。作为一个制造大国,能够随时得到新鲜的血液无疑是一个不可代替的竞争力。
历史悠久:遍布各行各业
德国“隐形冠军”企业并没有限制于少数领域,而是遍布各行各业。如果把它们以行业来分类,工业产品占69%,消费类产品占20%,服务型产品占11%。其中工业产品细分为机械制造36%,电子行业12%,金属加工11%,化工类7%。与之相反,美国局限于军火制造,俄罗斯局限于军火制造和天然气业,澳大利亚几乎只有采矿业,韩国和日本则依赖于电子产品和汽车制造。
德国“隐形冠军”的平均年营业额3.26亿欧元,平均员工数量2037人,CEO任职时间平均为20年(全球公司CEO平均在任时间5.1年),产品领导世界市场平均22年,65%是家族企业,企业平均寿命为66岁,其中有38%的企业拥有100多年的历史。历史最悠久的当属创立于1365年的Schw.bischenHüttenwerke(SHWGmbH),它是全球最大的制造工业冷硬铸铁轧轮的公司。
不喜抛头露面:神秘巨人浮出水面
“隐形冠军”之所以不为大众所知有内在和外在因素。主要表现为:
一:大多数“隐形冠军”的商业模式都以B2B为主,平常不与最终消费者接触。二:该企业创始人都比较低调,不会特意宣传自己。
曾经一位“隐形冠军”的CEO表示,“恰恰是因为我们对待成功策略的谨慎态度才使得我们发展壮大,有意减少知名度也属于一种商业模式。”
美国经济学家柯林斯说过,公司老板越少在外面抛头露面,越不知名,公司的成功就会越长远。由于“隐形冠军”本身知名度并不高,员工人数也不多,很少有革命性的发明,因此大多媒体只会把目光盯在那些跨国大企业上。
在各大商学院中所采用的80%案例都为以消费类产品为主的知名公司,比如苹果、谷歌或微软等。这是因为大学生本身对这些品牌的崇拜更胜于工业产品本身。以上综合因素造成“隐形冠军”企业没有在大众心目中获得高知名度。
然而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关注“隐形冠军”企业。除了《商报》时常报道以外,每年还会评出年度最佳“隐形冠军”排行榜。
新闻电视台N24每年举行类似活动,颁布年度最佳中小型企业奖。为何媒体现在对中小型企业,尤其是“隐形冠军”如此关注呢?原因有三:
一、企业持续不断的增长和在世界市场所处的领先地位;
二、上市和私募股权投资者的参与比例在过去15年增长了6倍;
三、由于规模的壮大,企业需要更多的顾问咨询服务。
虽然“隐形冠军”在大众心目中没有过高的知名度,但它们在客户眼里却刚好相反。这些企业不仅有相当高的知名度,而且享有很高的信誉度和相互依赖性。
来源: 欧洲时报;转自:gongkong.ofweek.com
3、解读
德国中小企业何以成为技术研发的“隐形冠军”
G点:这些被称为“隐形冠军”的德国中小企业,之所以成为德国技术创新的主要推动力,一方面得益于政府的扶植政策,另一方面又与公立科研院所面向中小企业的合同式研发模式及市场化的技术中介机构密不可分。——转换成大白话就是:政府干了很多该干的事。
作者:苗晓丹
作者:上海外国语大学德国教育科学政策信息研究中心研究员
谈起德国的企业,首先浮现在脑海里的就是奔驰、宝马、大众、西门子、博世、巴斯夫这些工业大鳄。然而在德国,约占企业总数99%的中小企业,贡献了约54%的增加值,拉动了62%左右的就业,它们才称得上是德国工业和服务业的中坚力量。这些中小企业往往凭借其看家技术本领,使其产品及服务在专业领域独占鳌头。
据相关数据统计,在2764家中型全球领导企业中,德国就占席47%。例如:成功开发了基于PC控制技术开放式自动化系统的德国倍福自动化有限公司,堪称自动化技术行业的领先制造商;名不见经传的大荷兰人公司,通过向市场供应牲畜饲养系统和牲口棚的建造,领军农业技术市场;还有生产汽车座椅的Grammer公司及在POS机解决方案上具有全球领导地位的Wincor Nixdorf,表现也十分抢眼。
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德国国家高科技战略的框架下,中小企业在尖端技术领域的研发活动日趋活跃:在医药和信息通讯技术领域研发的参与度均为59%,在测量及自动控制技术上的研发占比达到了79%。这些被称为“隐形冠军”的德国中小企业,之所以成为德国技术创新的主要推动力,一方面得益于政府的扶植政策,另一方面又与公立科研院所面向中小企业的合同式研发模式及市场化的技术中介机构密不可分。
政府出台特殊政策 资助中小企业创新
创新往往始于中小企业,因为它们对市场的反应更加直接和迅速,相对于大企业来讲更注重在市场上获得一席之地。
为增强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弥补中小企业自有研发资金不足的短板,德国政府一直采取特殊的政策,通过项目资助和设立基金的形式来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专利申请是使中小企业守住自己一技之长的利器。为此,联邦政府启动了“中小企业专利行动”资金补贴项目,旨在提高中小企业在创新过程中使用专利和科技数据库的意识及能力,并在获得专利后帮其进行产品市场化。
比如,联邦教研部负责的“中小企业创新项目”计划,对信息通讯技术、纳米技术、光学技术、生产技术、资源效率和能效技术及公共安全领域的科技创造予以资助。德国联邦经济技术部推出的“中小企业创新核心”计划不受行业和技术领域的限制,一方面对企业自身产品开发或生产工艺创新进行资助,另一方面对企业之间或企业与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加速技术知识的商业转化提供资助。上述项目中,政府资助的部分最多可达技术创新过程所需资金的50%。如创新成功,可从利润中分期归还,一旦创新失败,则无需企业承担债务。
除此之外,由联邦经济技术部、德国复兴信贷银行及知名企业设立的高科技创业基金,总规模达到了2.885亿欧元,为处于种子期的年轻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风险投资。用于“二战”后德国重建的欧洲重建基金,也越来越多地用来支持中小企业。其中用来支持中小企业的“EPR创新计划”,可向其提供总额500万欧元、长达10年的研发贷款,用来研发新产品或将已研发的新产品投入市场应用。
面向中小企业的科研搬运工:弗劳恩霍夫研究院
德国知名的大企业都拥有自己的科研队伍,而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由于其实力的限制,需有专业化的服务机构,满足它们对创新的需求。
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就是这样一家最受中小企业欢迎的创新伙伴。它是欧洲最大的应用科学研究机构,有着66年的历史,拥有67个研究所,分布在德国40个城市。它的研发活动主要集中在材料技术和零部件、制造技术和生产工艺、信息和通讯技术、微电子和微系统技术、传感器系统和测量技术、化工和工艺技术、能源、建筑、环保、节能和健康研究、技术经济研究和信息传播领域。其最具盛名的科技成果莫过于风靡全球的MP3技术了。
如果把协会看成是一个大型的加工厂,那么其“产品”就是为客户量身定做的各种技术。通过接收客户委托,针对企业创新的不同环节,即从创意阶段到样品的设计与开发、试生产、批量生产及进入市场各个阶段,为中小企业提供不同内容的研发服务。协会和企业双方以签署合同的方式对研究的问题以及研究目标、方法、进程和费用等条件加以固定。通过这种方式,企业从中得到了物美价廉的专业服务,协会则通过合同研发的机制解决了运作的费用,又促进了研究水平的提高。供求双方有的放矢,技术转移成生产力过程简单快捷。
市场化运作的技术中介帮助企业申请资助获得贷款
为中小企业创新提供支撑,不得不提散落在德国各地的技术中心。它们是由区域内众多的中小企业以股份制形式组建的技术服务中介组织,依托本地区的产业及科技、教育优势为技术创新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这些技术中心主要的功能是:协助企业确立技术创新项目、协调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方方面面。比如,从形成技术创新的意向和目标之后,通过市场调查,确立可行性的开发项目。接下来,组织行会、高校、科研机构与政府形成协作框架,进行产品研究、开发、中试及批量生产。在此过程中,由技术中心出面向政府递交可行性论证,进而申请资助。获得政府的资助后不仅增强了项目形象,而且更容易获得银行的贷款。
在上述协调过程中,技术服务中心还提供以下服务:联系专家为企业员工做相关培训;为创新提供相关材料、试验设备;为多家企业提供后勤服务;推销新技术产品。
来源:文汇报;2015年06月
4、中国
东华入选中国中小企业上市公司“隐形冠军”榜
G点:是哪家机构评选的、以及评选指标如何赛选的,没有查到。不过,注意看这些名单公司中的研发费用……
中国有哪些世界级的中小企业?这些中国企业你可能从未听过,但他们专注于某个细分领域,牢牢控制着本地甚至全球市场。
赫尔曼的著作《隐形冠军》中,对一些世界级的中小企业进行调研和总结,他称之为“隐形冠军”。比如在蓝宝石时代,苹果公司目前所使用的蓝宝石产品,几乎有一半是周群飞的蓝思科技供应的。大族激光是全球产销量最大的光纤激光设备企业。
而作为信息系统集成方案商之一,作为医疗信息化、互联网金融等细分领域的市场龙头企业,东华软件荣登“隐形冠军”榜(此处删除N个字,形容词太多)
来源: 东华软件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