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文化休闲    结构鬼才佐藤淳
  •  “资本之王”黑石

    自1985年成立,两位连杠杆并购都没真正做过的创始人,如今凭借1.1万亿美元的管理规模,让黑石足以跨界比肩世界顶级的主权财富基金。黑石的业务虽多但却有着科学的分类和管理,并且随着大环境的变化而实时调整。2024年,黑石仍在对其业务进行归类和整合。

    8 ¥ 0.00
  • ESG披露标准启示

    目前主流披露标准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综合性的披露标准,以GRI、SASB等为代表。第二类为聚焦气候变化、水资源等领域的披露标准,以TCFD、CDP等为代表。第二类标准适用于不同的领域,很难横向比较。GRI标准是全球使用最为广泛的披露标准,引用占比超过90%。

    8 ¥ 0.00
  • 中国钾盐缺口

    中国有56%的耕地需要“补钾”,总体上越往东南越严重,闽、湘、鄂、粤、海南以及江淮地区土壤钾含量都十分稀少,高效钾含量只有新疆、关中农业区的二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2023年,中国钾盐缺口68%,需进口1000多万吨,而由于钾的高度垄断,进口选项非常有限。

    45 ¥ 0.00
  • 三井物产的情报网

    微软的情报系统对企业经营的贡献率大约是17%左右,而三井这种贸易财团则是以信息为最终的经济效益,其情报就是整个公司的命脉。作为民间研究机构,从研究的深度、广度和企业接受程度来看,比政府研究机构更有效率。其成果被日本企业界认为是经济变化的风向标。

    78 ¥ 0.00
  • 为什么盒装奶是950毫升?

    国内的一些牛奶包装沿用了美国的可折叠屋顶式纸盒设计,用的模具一样,那标注的容量也跟别人一样,取近似值950毫升。制造商在保持包装大小和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稍微减少产品的体积。这可以帮助公司在生产成本上升时控制开支,而不会显著提高零售价格。

    20 ¥ 0.00
  • 一个县城与打火机

    12道工序、32个零配件、15项测试标准……制造出1元打火机。全球一年销售200亿只,约七成来自中国湖南邵东。这里年产打火机150亿只,远销120个国家和地区,串起来能绕地球20圈。在邵东,平均每1分钟就有2.8万个打火机下线,其打火机生产技术也在不断创新。

    21 ¥ 0.00
  • 重生的俄罗斯农业

    2002年俄出台《农业用土地流通法》后,一系列法律让农用土地流通得以明确、透明地进行,保证了农业政策的稳定性。2007年对农业发展做出规划,实行农业保护政策和农产品价格调控政策,对农作物保险费实施补贴。次年俄罗斯农业从粮食净进口国转变为粮食净出口国。

    105 ¥ 0.00
  • 印度,用糊糊驯服味蕾

    谷物的富余,让印度不怕浪费粮食,人们发现,面粉和米粉作为糊糊的增稠剂,质地更浓郁粘稠、香料与食材融合度更好,且可以保温和解腻,缓解糊油脂和肉类的油腻感。原本粗劣的糊糊,在不断融合的过程中,越来越能驯服各种各样的食材,并形成另一条美食路径。

    83 ¥ 0.00
  • 拜耳伤痕

    买下孟山都,彻底改变了拜耳的发展轨迹。拜耳最大的三项并购是2006年以199.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先灵公司,2014年以142亿美元收购默沙东的OTC业务,以及2016-2018年间以630亿美元收购孟山都。前两项并购起码还增强了拜耳的制药业务竞争力,最糟糕的是对孟山都的收购。

    33 ¥ 0.00
  • 全球家族办公室现状

    只有少数家族办公室将注意力放在促进家族团结和长期稳定上。在职能专业化方面,投资管理进展最为显著,而其他职能专业化水平则存在差异。家族本身的专业化水平也呈现出类似的情况。许多家族和家族办公室都缺乏领导人接班规划,并且未为下一代制定教育规划

    126 ¥ 0.00
  • 全球文科倒闭潮

    文科衰退,是个全球性的问题。经合组织报告显示,过去10年人文学科的入学人数都在下降。在这股浪潮中,有的大学是迫于财政压力削减人文学科,有的则是出于对“教育优势”进行结构性的优化,也就是把跟不上时代的文科专业淘汰掉,去拥抱更具竞争优势的STEM学科。

    9 ¥ 0.00
  • 2024年最失败的八大技术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的年度科技失败案例盘点,记录了过去一年中的失误、骗局与灾难。有些失败带着荒诞色彩,如谷歌“觉醒AI”生成黑人纳粹图像而将公司推上舆论风口浪尖。另一些则更加严重,如CrowdStrike的一次计算机错误,导致数千名达美航空乘客被迫滞留机场,引发法律诉讼。

    4 ¥ 0.00
  • 游戏行业的肉与汤

    AI会不会彻底改变这个行业,“不好说”,“AI原生游戏大概率不会是我们先搞出来,可能是哪个做AI的实验室先做出来,然后其他人会在他们的基础上往下走,”卢竑岩表示,目前还没有看到离实用特别接近的科研成果,“但也很难说,会不会突然有爆发性地增长。”

    24 ¥ 0.00
  • 120年美国房价历史和规律

    从1890年到2013年的123年中,有28年下跌,95年上涨。其中跌得最深的是2008年,跌幅达18%。连续下跌达到5年的只有两次,第一次是1929-1933年累积跌幅达26%;2006-2011年累积跌幅达33%。在过去的123年中,美国房价平均增长率为3.07%,CPI 通胀率为2.82%。在扣除通胀率后,房价就基本不涨了。

    45 ¥ 0.00
  • 枢纽城市之争

    超级承运人与枢纽机场相辅相成,带来大量客流、物流,从而拉动当地经济发展。无论是超级承运人,还是枢纽机场,都强调“集中”,如达美航空在亚特兰大份额超过80%,堪称“堡垒枢纽”。而中国目前有57家航司,三大航在北上广基地份额都仅在40%-50%之间,市场份额较为分散。

    46 ¥ 0.00
  • 波音从工程奇迹到信任危机

    批评人士说,波音公司把安全当成了利润的牺牲品。”这样做是为了让波音的运营更像一家企业,而不是一家伟大的工程公司。波音的确是一家伟大的工程公司,但人们投资一家公司是因为他们想赚钱。”今天的波音既不是一家伟大的工程公司,也不是一个好的投资对象。

    44 ¥ 0.00
  • 计算机产业史

    本文从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ENIAC发明开始,阐述计算机作为不同效用工具为人所用。从科学计算、数据处理、适时控制,到线上社交、个人玩乐、办公效率、图形工具,再到内容平台、互联网与云计算时代,最后计算机已经融入到我们生活方方面面,无处不在。

    互联网之所以能够大而统一,发挥最大网络效应,与其去中心化的基础定位有很大关系:数据包发送方式和发送内容无关,任何设备都可以加入互联网,唯一中心化的域名管理机构获得了独立且非营利地位,互联网治理更多依赖社交机制,而不是靠特定机构来管理。

    44 ¥ 0.00
  • 墨西哥的中国工厂

    中国企业到墨西哥以前,目光紧盯着美国,到墨西哥后却发现了许多新机会。同时到了墨西哥后,它们惊觉,中国经验失灵了。不同于过去从欧美日企业到亚洲四小龙再到中国,再从中国到东南亚的产业转移,中资企业到墨西哥是一场大国博弈背景下的应变之策。

    224 ¥ 0.00
  • 像研究人类一样研究ChatGPT

    一篇有关“机器心理”的预印本。他在其中提出,把LLM当作一个人类对象来对话,可以揭示底层简单的计算之中产生的复杂行为。Google的研究引入“思维链提示”,来描述一种让LLM展示“想法”的做法,会让模型按相似的流程行事。它会输出思维链,这么做更可能获得正确答案

    45 ¥ 0.00
  • 欧亚电网互联的地缘要素

    欧亚电网互联问题上,欧盟和俄罗斯等传统“电力中心”依然重要,新“中心”如中国、印度、土耳其、伊朗等也在崛起。随着技术发展,电网容易受外部力量影响,美国也在不断尝试渗透。电网联通可以建立包容、平等、开放的政治空间;同时,也可以成为政治制度堡垒。

    144 ¥ 0.00

【作者iStructure; 源自:iStructure《结构鬼才佐藤淳:结构师是把天马行空思想落地》2021.09】

 

(日本现代建筑的成功离不开对结构工程师的尊重,正是他们的计算和实验,让传统工艺重新绽放光辉,也让现代技术不断推进发展。在堪称百花齐放的日本当代建筑界,叫得上名号的结构建筑师却屈指可数,佐藤淳无疑是个中翘楚。

随着新技术的膨胀式地发展,与前辈相比,现在的建筑师可能很难对自己的设计做到方方面面的绝对统领,特别是对材料和结构的研究重担更多地落到了结构工程师的身上,佐藤淳坦言,对于结构师来说,从传统的机构计算转向结构设计,是他们正在面临的一大挑战。

最近日本建筑界的大事,无疑是安倍晋三宣布废除由扎哈·哈迪德设计的2020年东京奥运会主场馆方案。佐藤淳认为这样的结果是件好事,因为扎哈的设计不仅不符合日本传统的设计方式,而且对力学方面的考虑几乎没有。“如果扎哈的设计在力学上更科学,更讲究结构的序列性,相信对她的质疑会消失一半以上。”佐藤淳说。——网文节选,未查询到作者姓名)

 

提到“自由建筑”,大家不会陌生

石上纯也老师在轻薄与漂浮的

路上追求极致

近期的项目KAIT PLAZA

通过对钢板施加预张力

以及250厚的支座边界预反向倾斜

实现了12mm的钢板

覆盖了87m x 56m的超尺度空间

▲KAIT PLAZA

▲钢板施工

 

而这个建筑本身

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论和探讨

小i觉得这是一个惊艳

但又有些“结构善后“的建筑

从项目周期,体量的调整

以及结构师的更换

想必过程还是充满着诸多不易

▲端部构造

 

项目完工时,一位先生

在一个开洞下欲做引体向上

不知是否在致敬结构大师Peter Rice

但似乎因为长期沉迷科研还有些力不从心
 

▲Peter Rice在拉索幕墙上引体向上

 

这位先生就是KAIT PLAZA背后

神似日版李宗盛的

自然结构师——佐藤淳

▲结构师佐藤淳©Architect Agency
 

 

  01. 学徒之路

 

1970年,佐藤淳出生在日本爱知县

父亲是药学院的,母亲是药剂师

然而子未承父母业

从小梦想成为宇航员的男孩突然某天醒悟

“我想设计一艘宇宙飞船,而不是成为宇航员

之后就去了东京大学的工程学院

因为志愿没填好阴差阳错成为了建筑系的一员

那时的他对建筑一无所知

唯一确信的就是结构也是

以力学为基础来设计外形

跟航天器一样

1995年毕业后

佐藤淳在结构大师木村俊彦的

结构设计事务所工作

 

作为木村的关门弟子

以及四代目工程师先锋

老师对佐藤淳设计理念的

重塑有着深远的影响

2000年后回到东大

并成立佐藤淳構造設計事務所

产学研全面开花

下图引自豆瓣网友“土佐脱藩浪人”

整理的日本工程师谱系

也是一代代的传承

▲日本结构师谱系©土佐脱藩浪人 

 

  02. 简化

 

简化是佐藤淳在事务所学习到的重要的技能

建筑师经常在图像模糊不清的情况下

与工程师交流,相较于“等我回去算算”

如果当场通过草图评估出结构的

合理性、计算出构件的尺度

那将是非常有益的沟通

尤其对于建筑师天马行空的想法

工程师突发灵感的

“那是不是这样处理就可以了?”

这种愉悦感应该是巨大的

▲MOOM
 

来回之间往往也就明白了建筑师的最初的想法

当然简化的本领也是基于扎实的

基本功、丰富的工程经验

以及敏锐捕捉关键问题的能力

在佐藤淳和学生合作MOOM项目中

通过铝管与张拉膜构成

长度26 m跨度8 m的主体结构

 

▲MOOM


虽然是离散的结构

通过比较近似拱轴线的

轴力与铝管的屈曲荷载

简单的计算出后者是前者的8倍时

自然也就有了信心

计算花费10分钟

所有过程只是写在半张A4纸上

 

▲计算草稿©Jun Sato Laboratory

 

  03. 自然

 

本以为佐老师只是

潜心研究建筑结构的奥秘

浏览完其东大研究室的网站

深感我格局太小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

 

▲自然形态©Jun Sato Laboratory

佐老师认为:我们可以通过

力学、几何以及实验了解

创造出更多的自然形态

我们不可能只是通过计算去了解未知的现象

必须简化模型用更少的计算去弄明白一些事情

这样也会有益于我们和建筑师的合作

比如通过实验研究钢板上开花卉形

还是爱心形的图案

哪个对钢板屈曲强度提升较大

以及同样的图腾

数量与布置方式对屈曲荷载的关系

▲不同图腾的钢板©Jun Sato Laboratory

 

▲图腾与屈曲荷载©Jun Sato Laboratory

▲将花纹设置在钢板结构易屈曲位置©Jun Sato Laboratory

 

还有这种用60mm的

木块粒子组合成一个大的体块

之间通过吊环连接,虽然构造简单

但是如何能让后进来的

木块成功卡住成为难点

用一种几何学的算法

去优化这个模糊节点距离α

以木块坐标为变量

保证α在吊环的可调节范围

▲木块装置©Jun Sato Laboratory

▲生成难点©Jun Sato Laboratory

▲模糊节点优化©Jun Sato Laboratory

 

在2008年威双展上

佐老师与石上合作了两个温室

虽然是临建

但二人经常头脑风暴如何做到极致自然
 

▲温室1
 

佐:想要什么感觉?

石:透明

佐:全玻璃咋样?

石:不行,这样玻璃会厚还是有存在感

石:我要不可思议反差

佐:我想想


最终两个温室分别高2m和6m上覆玻璃

支撑柱分别为16mm以及32mm的方柱
 

▲温室2
 

首先采用了高强度钢

(约1560N/mm2,约是普通钢材的4倍)

接下来的挑战就是如何减小柱子

在竖向荷载下的弯曲变形

从而避免弯矩

首先安装横梁立柱,然后焊接固定

接着施加与屋面玻璃相同的配重让框架发生变形

保持这个配重,之后烤弯框架至无荷载几何状态

卸载后框架将发生反向变形也就是预起拱

这样后面玻璃安装后柱子就自然伸直了

▲施工过程
 

之所以梁柱焊接而非做成摇摆柱

来避免弯矩也是考虑到

尽可能减小柱子计算长度

防止提前屈曲

整套工艺最难的就是烤弯框架了

据说现场只有一个工匠有这手艺活

 

 

▲现场烤弯框架
 

还有些利用纸、树脂

亚克力、玻璃、木片等材料

甚至采用光学的频谱分析

来实现各式各样自然的形态

去佐藤研学习想必会很有意思吧

 

▲自然界的频谱生成©Jun Sato Laboratory

 

  04. 构造

 

除了教书育人

佐藤淳和建筑师藤本壮介

隈研吾、小嶋一浩

以及石上纯也等建筑师

也是一起实践了很多工程项目

在隈工的GC口腔科学博物馆项目中

隈工和佐老师就

“木构是否要有结构作用”起了“争议”

▲GC口腔科学博物馆
 

最终在佐老师的坚持下

最终依靠类似鲁班锁的

节点构造让建筑结构完美的融为一体

(附文——日本是一个具有悠久木结构传统的国家,相较于喜欢用硬木制作大梁大柱的传统,日本则更偏爱榉木等软木,对于精巧榫卯结构的手工加工非常发达,历代传承。从2010年到2013年,佐藤淳与日本建筑师隈研吾接连合作了四个项目:下关市川棚温泉中心、星巴克太宰府店、GC口腔科学博物馆和日本微热山丘,通过对木结构的全新应用探索这种古老的方式在现代的可能性。

木结构是否一定需要承担功能性?在这个问题上,隈研吾和佐藤淳有了“争议”,隈研吾认为即使结构只作为漂亮的装饰和造型,也可以接受,佐藤淳却坚持其一定要承担功能作用。事实证明,那些有结构功能的建筑最终都成为了隈研吾的经典之作。

两人于2010年设计建造的位于爱知县的GC口腔科学博物馆,取法传统的日本木玩“刺果”(cidori,即中国的鲁班锁),使用日本最优质的桧木木材,在三根木棍的节点处完全不使用螺丝、胶水和钉子,就像上千个“刺果”玩具组成的巨大而抽象的网络。日本的媒体曾评论说这一实践展现了两人对抗机器制造业,企图让建筑回归手工的意图。佐藤淳却回应说,“现在的手工是对未来数字化投入精巧建筑的一种基础展示。”他解释说,在隈研吾的木装置系列中,邀请了非常优秀的“宫大工”在现场加工。“当然随着技术的推进和数字化控制的发展,这些精巧的切割会逐渐更加容易完成。未来精细的构件都可以通过机械化来实现,我们希望的是在不久的将来,这种精细化不仅应用在机械设备和制造业,也可以应用在建筑上,从而将建筑提高到更高的层次。”——节选自网络,未查询到作者姓名)

 

▲木构节点

 

在津田兽医诊所这个项目中

虽然尺度不大

利用6mm的钢板焊接而成的

置物架兼做结构支撑墙体

 

▲津田兽医诊所
 

依据钢板墙的屈曲荷载调整墙体相互角度

(互成角度约是平行墙的4倍)

以及网格的间距

使得结构合理高效的同时有了日常的呈现

▲不同钢板形态与屈曲荷载
 

群马县农业技术中心(2013)

以及知立的寺子屋(2016)

这两个项目虽然形式上都是木构悬挂屋面

佐老师并没有选择一招鲜

而是极力探索多种结构表达的可能性
 

▲群马县农业技术中心

 

▲知立的寺子屋


群马县农业技术中心整合了分散在

全县各地的农业技术中心的项目

为了能够自由地设置实验室

设计者希望是一个整体覆盖的屋顶

最多由6根横截面为

90 x 75 mm长4 m的杉木被连接在一起

形成了一根单梁

交叉的网格单木梁形成了屋面主结构

并有着较好的面内刚度
 

 

▲结构体系

 

▲内部空间
 

最大跨度23m,端部有斜向拉索

平衡屋面拉力的同时形成了横向的抗侧体系

利用室内分隔布置额外的抗侧构件

由于木构长期受拉下会有拉伸变形

端部也是预留100mm的

间隙调节供将来可以重新拧紧

 

▲体系图解
 

知立的寺子屋为由当地公司经营的托儿所

悬链线状的木屋架由鸟居形的钢柱梁悬吊而成

预制切割好的木梁一个个标好号码,现场拼装

虽然所有的木梁形状都不一样

但高加工精度使得现场的安装进行得非常顺利
 

▲体系图解
 

木梁长1500mm,宽度均为105mm

高度从65.9~220.6mm变化

每块之间通过两个螺栓连接

佐老师计算时考虑了0.3倍截面的节点转动刚度

横向的水平力通过梁上的胶合板和其上的

排布的檩条产生的足够的面内刚度

被有效地传递到了下部结构

而纵向的水平力则由

兼做幕墙立挺的柱子传递到基础

中部立柱355.6mm直径

横梁为506mm的圆管

由于形态对称

所以自重下对柱底产生的弯矩较小

 

▲室内空间
 

在宝性院观音堂(2018)

是一个在日光街道上

延续了 400 多年的观音堂

兼多功能空间的项目

意图在面向街道的停车场场地上

创造一个向当地开放的空间

就像当年作为驿站而建造的茶馆一样

观音堂将方形屋顶的顶点错位移动

并形成了一个个爬梁搭接的网状架构

截面为105 x 270 mm的木梁

跨越了12.7m的跨度


 

▲宝性院观音堂

 

马事公苑树屋是

一个公园里的树屋项目

在距离地面6.6m高的

折梯上设计小屋

为了回应周围的树木

尝试了橡果的有机形状

▲松果屋


用当地的木材做成面板

再将木材互锁起来就可以完成橡果的整体

并试图让这个整体形成结构性

为了实现橡果的有机形状

面板经CNC雕刻

最后由专业木匠完成

最终,388张形状各异的面板

捏出了具有自然风貌的外形


▲建造图解

2021-12-23
隈研吾认为可以接受结构作为装饰和造型,佐藤淳却坚持其一定要承担功能作用。事实证明,有结构功能的建筑都成了隈研吾的经典之作。两人设计建造的GC口腔科学博物馆,媒体评论说“两人让建筑回归手工”。佐藤淳回应“现在的手工是对未来数字化投入精巧建筑的一种基础展示。”

结构鬼才佐藤淳

image-202112230951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