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文化休闲    迷失的日本文创战略
  •  “资本之王”黑石

    自1985年成立,两位连杠杆并购都没真正做过的创始人,如今凭借1.1万亿美元的管理规模,让黑石足以跨界比肩世界顶级的主权财富基金。黑石的业务虽多但却有着科学的分类和管理,并且随着大环境的变化而实时调整。2024年,黑石仍在对其业务进行归类和整合。

    8 ¥ 0.00
  • ESG披露标准启示

    目前主流披露标准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综合性的披露标准,以GRI、SASB等为代表。第二类为聚焦气候变化、水资源等领域的披露标准,以TCFD、CDP等为代表。第二类标准适用于不同的领域,很难横向比较。GRI标准是全球使用最为广泛的披露标准,引用占比超过90%。

    8 ¥ 0.00
  • 中国钾盐缺口

    中国有56%的耕地需要“补钾”,总体上越往东南越严重,闽、湘、鄂、粤、海南以及江淮地区土壤钾含量都十分稀少,高效钾含量只有新疆、关中农业区的二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2023年,中国钾盐缺口68%,需进口1000多万吨,而由于钾的高度垄断,进口选项非常有限。

    45 ¥ 0.00
  • 三井物产的情报网

    微软的情报系统对企业经营的贡献率大约是17%左右,而三井这种贸易财团则是以信息为最终的经济效益,其情报就是整个公司的命脉。作为民间研究机构,从研究的深度、广度和企业接受程度来看,比政府研究机构更有效率。其成果被日本企业界认为是经济变化的风向标。

    78 ¥ 0.00
  • 为什么盒装奶是950毫升?

    国内的一些牛奶包装沿用了美国的可折叠屋顶式纸盒设计,用的模具一样,那标注的容量也跟别人一样,取近似值950毫升。制造商在保持包装大小和价格不变的情况下,稍微减少产品的体积。这可以帮助公司在生产成本上升时控制开支,而不会显著提高零售价格。

    20 ¥ 0.00
  • 一个县城与打火机

    12道工序、32个零配件、15项测试标准……制造出1元打火机。全球一年销售200亿只,约七成来自中国湖南邵东。这里年产打火机150亿只,远销120个国家和地区,串起来能绕地球20圈。在邵东,平均每1分钟就有2.8万个打火机下线,其打火机生产技术也在不断创新。

    21 ¥ 0.00
  • 重生的俄罗斯农业

    2002年俄出台《农业用土地流通法》后,一系列法律让农用土地流通得以明确、透明地进行,保证了农业政策的稳定性。2007年对农业发展做出规划,实行农业保护政策和农产品价格调控政策,对农作物保险费实施补贴。次年俄罗斯农业从粮食净进口国转变为粮食净出口国。

    105 ¥ 0.00
  • 印度,用糊糊驯服味蕾

    谷物的富余,让印度不怕浪费粮食,人们发现,面粉和米粉作为糊糊的增稠剂,质地更浓郁粘稠、香料与食材融合度更好,且可以保温和解腻,缓解糊油脂和肉类的油腻感。原本粗劣的糊糊,在不断融合的过程中,越来越能驯服各种各样的食材,并形成另一条美食路径。

    83 ¥ 0.00
  • 拜耳伤痕

    买下孟山都,彻底改变了拜耳的发展轨迹。拜耳最大的三项并购是2006年以199.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先灵公司,2014年以142亿美元收购默沙东的OTC业务,以及2016-2018年间以630亿美元收购孟山都。前两项并购起码还增强了拜耳的制药业务竞争力,最糟糕的是对孟山都的收购。

    33 ¥ 0.00
  • 全球家族办公室现状

    只有少数家族办公室将注意力放在促进家族团结和长期稳定上。在职能专业化方面,投资管理进展最为显著,而其他职能专业化水平则存在差异。家族本身的专业化水平也呈现出类似的情况。许多家族和家族办公室都缺乏领导人接班规划,并且未为下一代制定教育规划

    126 ¥ 0.00
  • 全球文科倒闭潮

    文科衰退,是个全球性的问题。经合组织报告显示,过去10年人文学科的入学人数都在下降。在这股浪潮中,有的大学是迫于财政压力削减人文学科,有的则是出于对“教育优势”进行结构性的优化,也就是把跟不上时代的文科专业淘汰掉,去拥抱更具竞争优势的STEM学科。

    9 ¥ 0.00
  • 2024年最失败的八大技术

    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的年度科技失败案例盘点,记录了过去一年中的失误、骗局与灾难。有些失败带着荒诞色彩,如谷歌“觉醒AI”生成黑人纳粹图像而将公司推上舆论风口浪尖。另一些则更加严重,如CrowdStrike的一次计算机错误,导致数千名达美航空乘客被迫滞留机场,引发法律诉讼。

    4 ¥ 0.00
  • 游戏行业的肉与汤

    AI会不会彻底改变这个行业,“不好说”,“AI原生游戏大概率不会是我们先搞出来,可能是哪个做AI的实验室先做出来,然后其他人会在他们的基础上往下走,”卢竑岩表示,目前还没有看到离实用特别接近的科研成果,“但也很难说,会不会突然有爆发性地增长。”

    24 ¥ 0.00
  • 120年美国房价历史和规律

    从1890年到2013年的123年中,有28年下跌,95年上涨。其中跌得最深的是2008年,跌幅达18%。连续下跌达到5年的只有两次,第一次是1929-1933年累积跌幅达26%;2006-2011年累积跌幅达33%。在过去的123年中,美国房价平均增长率为3.07%,CPI 通胀率为2.82%。在扣除通胀率后,房价就基本不涨了。

    45 ¥ 0.00
  • 枢纽城市之争

    超级承运人与枢纽机场相辅相成,带来大量客流、物流,从而拉动当地经济发展。无论是超级承运人,还是枢纽机场,都强调“集中”,如达美航空在亚特兰大份额超过80%,堪称“堡垒枢纽”。而中国目前有57家航司,三大航在北上广基地份额都仅在40%-50%之间,市场份额较为分散。

    46 ¥ 0.00
  • 波音从工程奇迹到信任危机

    批评人士说,波音公司把安全当成了利润的牺牲品。”这样做是为了让波音的运营更像一家企业,而不是一家伟大的工程公司。波音的确是一家伟大的工程公司,但人们投资一家公司是因为他们想赚钱。”今天的波音既不是一家伟大的工程公司,也不是一个好的投资对象。

    44 ¥ 0.00
  • 计算机产业史

    本文从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ENIAC发明开始,阐述计算机作为不同效用工具为人所用。从科学计算、数据处理、适时控制,到线上社交、个人玩乐、办公效率、图形工具,再到内容平台、互联网与云计算时代,最后计算机已经融入到我们生活方方面面,无处不在。

    互联网之所以能够大而统一,发挥最大网络效应,与其去中心化的基础定位有很大关系:数据包发送方式和发送内容无关,任何设备都可以加入互联网,唯一中心化的域名管理机构获得了独立且非营利地位,互联网治理更多依赖社交机制,而不是靠特定机构来管理。

    44 ¥ 0.00
  • 墨西哥的中国工厂

    中国企业到墨西哥以前,目光紧盯着美国,到墨西哥后却发现了许多新机会。同时到了墨西哥后,它们惊觉,中国经验失灵了。不同于过去从欧美日企业到亚洲四小龙再到中国,再从中国到东南亚的产业转移,中资企业到墨西哥是一场大国博弈背景下的应变之策。

    224 ¥ 0.00
  • 像研究人类一样研究ChatGPT

    一篇有关“机器心理”的预印本。他在其中提出,把LLM当作一个人类对象来对话,可以揭示底层简单的计算之中产生的复杂行为。Google的研究引入“思维链提示”,来描述一种让LLM展示“想法”的做法,会让模型按相似的流程行事。它会输出思维链,这么做更可能获得正确答案

    45 ¥ 0.00
  • 欧亚电网互联的地缘要素

    欧亚电网互联问题上,欧盟和俄罗斯等传统“电力中心”依然重要,新“中心”如中国、印度、土耳其、伊朗等也在崛起。随着技术发展,电网容易受外部力量影响,美国也在不断尝试渗透。电网联通可以建立包容、平等、开放的政治空间;同时,也可以成为政治制度堡垒。

    144 ¥ 0.00

【作者:沙青青(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来源:观察者网《沙青青:“酷日本”还酷吗?陷入迷走的日本文创战略》20221.01】

 

在外界的印象中,日本似乎是一个具有极强文化输出能力的创新大国。动漫、游戏、时尚乃至日本料理都能成为流行世界各地的文化符号。

自小泉纯一郎首相任内起,日本政府就开始借鉴欧美国家的“创意文化”概念,试图在传统动漫、影视、出版等内容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文化领域的更新迭代。一方面借此增强日本的文化“软实力”,另一方面也希望借此拉动其他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这些考量下的直接产物,便是最近十余年来为历届日本政府、尤其是此前安倍内阁所津津乐道的“酷日本”(Cool Japan)。

被寄予厚望的“酷日本”战略确实曾引发日本文创产业的投资热潮,各种官方和私人资本都前赴后继参与其中,但数年来取得的成绩乏善可陈,甚至还出现了国有资本流失的窘况。而日本的文创产业亦如日本媒体所评论的那样:“正陷入迷走的状态之中”。

东京台场高达基地

从政策法规上看,“酷日本”的发端可以追溯到新世纪之初。2000年后,日本先后出台《IT基本法》《文化艺术振兴基本法》(2001年)以及《知识财产基本法》(2002年)。以这三部法律为基础,结合一系列扶持政策,最终于2004年制定《内容促进法》(コンテンツ促进法)。该法规旨在“全面有效地促进与内容产业相关的创造性活动, 保护和推动相关措施的落实”,推动日本的内容产业全面发展,明确提出“为了扩大内容业务的规模并通过将日本内容传播到海外来增进对日本文化的了解,政府将在海外介绍日本有吸引力的内容;应当支持实施或参与国际活动以振兴交易,收集、提供与内容有关的海外市场信息并采取其他必要措施。”

同年,日本政府又开始对包含音乐、出版、游戏、漫画等产业的内容产业进行扶持,并制定相应的产业振兴战略。在经历上述一系列政策法规的积累后,日本政府于2010年正式提出了所谓“酷日本”(Cool Japan)创新发展战略。

其实,“酷日本”这一具体概念,最初源自美国人道格拉斯·麦格雷(Douglas McGray)2002年在《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名为《日本的全民“酷”值》(Japan’s Gross National Cool)。文章指出,日本在经历泡沫经济破灭后,事实上正通过发扬其独特的潮流文化来提升其文化软实力,并以此来推动经济发展。此后,“酷日本”一说就开始变得流行,甚至获得了日本政府的接纳与认可。

所谓“酷日本”并无明确定义,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内容产业,也包括旅游、时尚、食品等各方面;既涵盖有日本特色的产品,也包括各类服务项目。根据日本经济产业省的介绍,“酷”是指日本作为一个在全世界范围内被认为很酷的国家所具有的独特吸引力,是一个可拓展、流动性的概念。

显而易见,日本政府一方面希望通过打造“酷日本”的概念,在软实力输出上取得突破性创新成果,另一方面还希望以此来推动文化产业、旅游服务业逐步成长为日本的经济支柱。2011年日本经济产业省商务情报政策局正式开设“生活文化创意产业课”,该部门由原经济产业省内“酷日本(Cool Japan)”室、日用品室、传统工艺品产业室、设计与国民生活体系室、时尚政策室等合并改组而成。此外,增设一名统管文创产业及文化情报关联产业的经济产业省审议官。至此,创意产业正式成为日本政府承认的产业概念。

根据日本政府的描述,与“酷日本”相关的行业通常被认为具有巨大的潜在市场。依照经济产业省成立的“酷日本”专家会议估计,内容产业、食品和时尚的全球市场,预计将从2009年的463.9万亿日元增长到2020年的932.4万亿日元。其中,与“酷日本”相关产业的日本国内销售额将达到64.4万亿日元,就业规模为590万人。此规模已经相当于日本汽车业的54.1万亿日元和545万就业人员。

不过,究竟什么是“酷日本”,究竟包含哪些行业与领域,始终没有一个明确定义。历届日本政府对此也一直含糊其辞,只是将其视为一个能吸引目光的政策亮点。

 

“酷日本”文化创新发展战略政策法规沿革情况表

2013年第二次安倍政权成立后,日本政府进一步提升了“酷日本”战略的政治地位,设立了专门的担当大,;安倍的亲信稻田朋美就曾一度就任“‘酷日本’战略担当大臣”。此外,配套成立“‘酷日本’促进委员会”,直属内阁府,加强内阁对其推进支持力度,更好地与相关省厅对接协调。

换言之,“酷日本”不仅成为国家创新发展战略,还上升为安倍内阁最重要的“政策目标”,并开始汇集各种政策资源,希望能将内容产业特色培养为日本新时代经济增长的引擎。为此,日本政府投入了大量配套资源,例如成立各种政府背景的投资基金,鼓励民间金融机构共同参与,通过提供各类投资便利来推动“酷日本的吸引力”产业化。

然而,“酷日本”的实际效果却未必如日本政府所预期的那样效果显著。实际上,早在2012年《新闻周刊》(Newsweek)就曾对日本政府推崇备至的文化创新政策泼过冷水,称其为“气喘吁吁的‘酷日本’”。

长久以来,由于严格的版权保护制度与内向型的内容产业传统,直接导致日本的文化创新产品更习惯于在国内市场发展。尽管动漫、时尚为要素的文化内容在海外大行其道,但更多的是一种亚文化的非市场行为。这意味着尽管实现了文化“软实力”的输出,但未必能获得多少实际经济效益。现实情况也是如此,2010年后,日本相关产业、尤其是文创产业的创新力度和产值并没有明显提升,产业占比反而缩小了。

《新闻周刊》关于“酷日本”的封面报道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13年安倍内阁将“酷日本”确立为重点发展政策之初,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调查与立法考查局经济产业课在对“酷日本”战略实施情况所做的调查报告中,曾表达过忧虑。首先,该报告认为“酷日本”战略没有明确定义,且缺乏对涉及行业范围的明确界定,这将导致无法进行精准的统计和评估。其次,还认为政府及民间投资基金为响应政府号召而进行的投资,往往对相关项目的盈利能力缺乏冷静准确的评估。而定义的模糊和缺乏统计数据,又会加剧这种投资行为的盲目性。在“酷日本”的口号下,各类产业创新容易沦为为创新而创新的政绩工程,乃至成为国有资金流失的严重隐患。

此后数年间,这些担忧成了现实,政府主导的“酷日本”战略的种种弊端逐渐浮出水面,投资效率低下、大量无效投资和国有资产流失等情况屡见不鲜。据统计,2017年4月,围绕“酷日本”投入的各类资金就已经达到693亿日元,其中来自政府的直接投资高达586亿日元,民间资本约107亿日元。截止2018年初,在这些相关投资项目中,约40%处于亏损状态,当时的直接损失接近50亿日元之多。除了投资损失外,还有相关项目被“贱卖”,以“全日本娱乐公司”(ALL NIPPON ENTERTAINMENT WORKS,ANEW)的动荡变化最为典型。

“酷日本”项目投资情况,来源:日本经济产业省

该公司是由日本经济产业省主导的公私合营基金——日本创新网络公司(INCJ)于2011年成立的国营影视公司,总投资额高达60亿日元,由日本政府百分之百控股。其设立目标是利用日本的知识产权在好莱坞制作电影,作为向海外拓展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创新手段。ANEW创立之初,被视为实施“酷日本”战略的最佳范本。此后数年,ANEW共启动7部电影的计划和开发,但最终没有一部电影进入实质制作阶段。结果到了2017年5月,ANEW以不可思议的3400万日元被低价卖给了一家风险投资公司。 因此,日本创新网络公司(INCJ)几乎损失了对该公司的全部投资。尽管日本国会也曾就该企业的变故和问题进行过问询,但政府方面始终含糊其辞,此事亦不了了之。

另一个例子是“酷日本基金会”,截止2018年,该基金会的投资项目中,达到预期目标的不足40%。迫于压力,经济产业省于2018年紧急换帅,宣布由索尼音乐前总裁北川直树出任基金会新总裁。此类人事变动当然是为了机构重建,但究竟能否“让日本再次酷起来”,如今看来依旧是一个未知数。

近来,日本国内对“酷日本”批评之声日益增多,甚至认为政府主导、政策驱动的“酷日本”一点也不“酷”。“酷日本”本身沦为依靠品牌驱动、缺乏核心内容的空泛概念——从影视、动漫、游戏、出版、时尚、餐饮旅游乃至工业制品,几乎无所不包,凡是可以盈利的行业似乎都纳入其中,其自身只是成了一个毫无灵魂的容器而已。这正是“酷日本”创新发展战略当下最尴尬之处:最大的创新似乎仅止于发明了这个空泛的政策概念,却缺少有可操作性的创新措施;看似大量投入的资源,最终能够产生的实际效能极为低下。

 

2021-01-19
“酷日本”本身沦为依靠品牌驱动、缺乏核心内容的空泛概念——从影视、动漫、游戏、出版、时尚、餐饮旅游乃至工业制品,几乎无所不包,凡是可以盈利的行业似乎都纳入其中,其自身只是成了一个毫无灵魂的容器而已。这正是“酷日本”创新发展战略当下最尴尬之处

迷失的日本文创战略

迷失的日本文创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