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正竞购白电业务的东芝被发现7起财务造假、亏损加重,鸿海将要收购的夏普也处于重大亏损。这两则并购事件中的亏损性报道,不排除是收购方企业在并购行为中有意的新闻战争,以降低未来的收购成本。海外并购最直接好处是掌握高端科技。不过,风险也是很大的。
“龟山神话”渐渐成为了夏普经营上的巨大负担。“用液晶电视来焕发出夏普青春。”大量刊登夏普广告的日本财经媒体,用了最好的语言歌颂过的夏普,但现在只剩下远嫁鸿海的命运了。
东芝的经营以“稳健”著称。但以巨款并购美国核电技术企业西屋公司后没有消化。这轮巨亏中的损失,其惨烈程度大大超过了往日的日立、松下。
另外,疯狂购物可以让人快乐。但贪婪并购的中国企业集团安邦(Anbang)已经发现,在收购之后,对所购企业做决策可能是件更难的事。
作者:陈言
日本企业(中国)研究院执行院长
原题目:陈言:日本家电巨头接连沦陷 中国企业获得品牌和技术的机会到了
又一家日本巨头的家电业务沦陷了。
日本家电企业亏损已司空见惯
3月17日下午5时30分,日本东芝总公司就与中国美的集团合作内容正式对外发布。
就在15日日经中文网率先公布,美的集团将收购东芝公司白色家电业务的消息时,东芝总部公关负责人对笔者的答复还是,“本公司在2015年12月22日发表过《新生东芝行动计划》,对于家电事业,将会追求效率化,也会考虑与其他公司共同进行事业重整,但现在尚不能对外发表与具体企业洽谈的具体内容。”
这几年与日本家电制造企业的负责人打交道,参加相关的媒体吹风会,对于某日本企业突然说亏损了几千亿日元,笔者听后已经变得无动于衷,不会立即赶回办公室写文章,也不会急于给该企业的高管打电话,或找某方面的专家讨论为什么会亏损如此之大。
亏损,特别是家电的亏损在日本成为了某种正常,到是盈利了反而让人觉得有些新闻价值。
每个时代有该时代的领头企业,那样的企业必定效益好,企业家也肯定是风云人物,在日本经济媒体上也会被描写成具有先知先觉、经营才华的领袖。如果一个时代同行企业大都哀嚎叫唤,而只有一家几乎毫发未损,记者不能急着跟日本经济媒体一样去唱赞歌,否则真的会难以回过头来看自己的文章。
应该说,日本家电企业引领日本产业的时代已经过去,从事家电生产销售不可能让日本企业赚(大)钱,能不大亏,就该给企业高管发奖金了。如果还有一个神话在日本媒体上风起云涌,那过不了太长的时间,就等着看搬起石头怎么砸自己的脚吧。
太远的故事,如2009年日立亏损7800亿日元,2011年松下亏损7000亿日元就不说了。近一些的,如2013年富士通亏损950亿日元,2015年索尼亏损1200亿日元,也都算不上多大,看看2016年3月的夏普、东芝,就知道日本家电业务已经日薄西山。
黑色家电的夏普被台湾企业鸿海收购于门下,东芝剥离白色家电业务都是板上钉钉的事。
曾经:夏普“龟山工厂”神话
夏普被鸿海吞并一事,中国媒体非常关注,相关的报道已经很多,这里就不再重复夏普何以破落到这个地步,鸿海如何数年追夏普的风流韵事了,只想写写中日消费者往日心中的夏普形象。
比中国消费者更加了解夏普的该是日本消费者。人们可能不太知道,夏普的铅笔,后来夏普生产的自动铅笔有多好,以至于“早川金属工业公司”的名字反而没有什么人知道,而只知道“夏普”(SHARP=笔尖)这个名称。
夏普在1912年用50日元资本注册企业,后来在日本生产各种家电非常的著名。比如过去的微波炉、现在的空气净化器等等,夏普的口碑在日本十分具有美誉。
夏普的神话是以“龟山工厂生产的液晶电视”登上顶峰的。
电视在上个世纪50年代,以电子管显示屏的形式推出的,当时使用的主要元器件也相当的大,到了70年代开始有晶体管后,以日本企业为中心逐步用晶体管取代了电子管,电视只剩下显示屏还是电子管的,其他基本上都小型化了。
进入21世纪后,电视开始平板化,当时有两条路可走,一条以松下、日立为代表开发出来的等离子电视,其特点是可以做到20英寸以上的大型平板电视。松下、日立在等离子方面投资巨大,也形成了很大的优势。
再一个是以夏普为代表的液晶势力,这个阵营里还有索尼等厂家,但重头是夏普。夏普坚信能够把液晶做到20英寸以上,而且还在国际家电展上推出过超过20英寸的样板机。但从成本、图像的清晰程度、用户使用感觉、耗电量上看,当时均不能和等离子较量。
但是夏普生生地将等离子比对了下去,在成本、图像清晰度等各个方面,大大超过等离子,逼退松下及日立,是因为夏普有“龟山工厂生产的液晶电视”。在夏普人开来,“龟山屏”就是是液晶的最高代表。夏普在龟山工厂的生产线方面,按日本的报道是一共投资了9450亿日元。
巨大的投资首先是压倒了松下日立联军,让他们彻底退出了等离子。其次也有和韩国等厂家竞争的意思。和日本之外的国家比,夏普能够生产“最好的产品”,国外厂家生产的是“最好卖的产品”。
这一字之差,让夏普在2010年以后,几乎就没有盈利过。尽管这期间日本实现了电视从模拟到数字的技术转型,爆发出大量市场需求,但这也没有能够解救夏普于危难之中。
“龟山神话”渐渐成为了夏普经营上的巨大负担。“用液晶电视来焕发出夏普青春。”大量刊登夏普广告的日本财经媒体,用了最好的语言歌颂过的夏普,但现在只剩下远嫁鸿海的命运了。
曾经:东芝“稳健”的经营体制
在日立、松下巨亏的时候,东芝虽然也有亏损,但没有到日立、松下的地步。
人们都知道,东芝在社会责任方面与日立、松下不在一个等级上。日本上市企业组成的“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经团联),多次推选东芝总裁任会长(石坂泰三、土光敏夫)。经团联会长在日本就是“财界总理”,与政界总理齐名,作用非常的大。
几年前,在东芝做过总裁的西田厚聪,曾是经团联会长的重要人选。东芝公司绝对不能出现赤字,日本也不会让一家企业经营赤字累累的总裁当经团联的会长。
东芝的经营以“稳健”著称。在日立、松下巨亏的时候,东芝应该好不到哪里去,但过去的几年,日本财经媒体报道的东芝基本上是“不倒翁”,业绩不错。
上世纪东芝以巨款并购美国核电技术企业西屋公司后,没几年日本发生了2011年3月的大地震,特别是东京电力的核电站出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核事故,这让东芝在核电方面的业务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消化并购西屋的费用,成为经营一大问题,但日本财经媒体几乎从未质疑过东芝的核电事业效益问题。家电、半导体等方面的业务,能够赚取的利润更加有限。2015年7月20日,东芝自己发表了由第三方出具的关于过去几年账务造假的报告。
东芝的“稳健”忽然消失了。到了2016年3月,人们先是看到东芝方面对外宣布将最赚钱的医疗方面的业务剥离出去,以换取7000亿日元资金。
目前佳能获得这部分业务的可能性很大。另外一家在最近十几年一直倾力做医疗的企业----富士胶片非常的不满,3月16日向东芝方面提出了“质问状”,追问东芝在作出相关决定的时候是否符合反垄断法。
更大的看点是东芝把家电业务转让给美的集团一事。3月17日下午,东芝方面对笔者说,该公司与美的就相关事宜达成了“基本合意”。
“东芝将家庭电器事业一半以上的股票转让给美的公司。在交易完成后,东芝家电将继续在全球开发、制造并销售东芝品牌的白色家电产品,例如:冰箱、洗衣机、吸尘器以及其他小家电产品等。”
今天的西田已经完全没有了出任经团联会长的可能性,而东芝也在这轮日本家电企业巨亏中,彻底地丢失了百年来的稳健传统,同样的巨亏大白于天下。而且东芝在这轮巨亏中的损失,其惨烈程度大大超过了往日的日立、松下。
中国企业收获技术与品牌的时机
当这轮日企家电江河日下的时候,鸿海在容忍夏普有3500亿日元的“偶发债务”(或有债务)的同时,另外要大致向该公司注资7000亿日元,最后并购夏普。
美的最终以多少日元买下东芝家电业务中一半以上的股票,目前东芝方面守口如瓶。
从东芝对外公布的报表看,2015年家电等方面的销售为1.1万亿日元,亏损1000亿日元。东芝股票的时价在3月17日为8127亿日元。按通常的并购方式看,笔者认为,东芝家电的股票,价格应该在1300亿日元上下。如果购买其中的半数,购买价格应该在数百亿日元上下。
换算成中国读者比较熟悉的货币,鸿海并购夏普用去了大约60亿美元,美的买下东芝家电的半数以上股票,用去的美元该在数亿美元。
鸿海有组装家电的最成熟的技术,美的不仅有组装技术,而且有一定的品牌。但是在家电方面,不论是黑色家电(电视、相机等多为黑色,且主要供娱乐用),还是白色家电(冰箱、洗衣机、空调等强调清洁卫生,多用白色),日本企业的品牌价值、生产技术、研发能力依旧在很多方面是中国台湾企业或者大陆企业所没有的。
大陆及台湾企业的特点是生产“最好卖的产品”,通过并购日本企业,今后在保有现有能力的同时,具有生产“最好的产品”能力,这不是用几十亿美元就能轻松实现的,并购日企该能让大陆及台湾企业如虎添翼。
中国企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在智能家电上。以目前东芝的研发能力,今后能在相关方面为美的提供的技术等会相当的多。中国企业今后的主要市场应该在一带一路上,这里有42亿人口,是世界最有开发潜力的地区。
有了日系品牌及技术,中国企业能够更好地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最好的产品”也一定能够从中国企业开发出来。并且通过对日系企业的并购,还能规避中国人力成本的增加、家电市场需求疲软、人民币汇率波动等风险。
在日企家电业务走下坡路之后,中国企业到日本获取品牌及技术的时机已经到来。
源自:观察者网guancha.cn
2、美的收购东芝白电,是蜜糖还是毒药?
其实最近有关这两则并购事件中大量的亏损性报道,不排除是收购方企业在并购行为中有意的新闻战争,以降低未来的收购成本。
有消息称,处于经营重组期的东芝又被发现7起财务造假问题,该公司亏损问题加重,而美的正在竞购东芝的白电业务。无独有偶,鸿海将要收购的夏普也处于重大亏损中。
消息称,东芝税前利润总计虚报了58亿日元(约合3亿元人民币),该公司发布2015上半财年(2015年4-9月)报表时曾下修了虚报的利润,但并未公布详细内容。
北京商报记者联系到东芝中国的相关负责人,该负责人表示“未得到任何官方消息”。其实早在去年2月东芝就被第三方委员会查出,从2008年起至2014年末,东芝共虚报利润1562亿日元,这个数字占到东芝5650亿日元税前利润的将近30%。
巧的是,东芝财务造假的消息被曝出的时间与中国白电巨头美的竞购东芝白电业务所在部门的消息只差了一天。此前有消息称,东芝计划把全资子公司“东芝生活方式产品和服务公司”的绝大部分股权转让给美的,这家公司主要负责东芝白电业务,转让将有可能在夏天之前完成。也就是说,美的将要收购的对象是一个资金亏损严重的企业。
而备受关注的“鸿海恋”也面临着这种情况。上月,夏普宣布将以发行股票的方式从鸿海筹资约4890亿日元,交易完成后,鸿海体系的公司总计将持有夏普65.86%普通股股权。夏普也是一家亏损严重的日企,数据显示,该公司2015财年前三季度净亏损1083亿日元(约合60亿元人民币),预计2015财年将出现巨额的最终亏损。
有不具名人士透露,其实最近有关这两则并购事件中大量的亏损性报道,不排除是收购方企业在并购行为中有意的新闻战争,以降低未来的收购成本。
中怡康家电研究专家左延鹊指出,“这两则并购行为对于中国企业最大的好处是,能帮助中国企业建立起更具备全球技术研发实力、摆脱代工之王的公众形象,对于进入海外市场拥有更大的品牌价值。坦白地讲,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最直接的目的是掌握高端科技,获取知名品牌,借势抢滩海外市场”。
不过,中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的风险也是很大的。有关专家认为,海外并购之后对多个品牌、本地渠道的整合都将是未来的难点,特别是在实现多个品牌联动发展的同时,如何保证其相互之间不受影响至关重要。
来源:北京商报
3、借鉴
安邦:贪婪并购后的管理问题
疯狂购物可以让人快乐。但贪婪并购的中国企业集团安邦(Anbang)已经发现,在收购之后,对所购企业做决策可能是件更难的事。
过去18个月,安邦一直在大力地进行企业并购。安邦达成的多笔收购——包括具有艺术风格的纽约华尔道夫酒店(WaldorfAstoriaHotel)、一家韩国保险公司及一家比利时银行——已经让该公司远离了其根源所在的中国汽车保险业务。
本周,这家雄心勃勃的集团进一步进军休闲产业,同意斥资65亿美元收购美国集团StrategicHotels&Resorts,并报价130亿美元收购喜达屋酒店及度假村集团(StarwoodHotels&Resorts)——喜来登(Sheraton)连锁酒店的母公司。
对与安邦谈判的酒店高管和银行家而言,这个过程可能非常艰难——甚至令人感到挫败。一位与安邦打过交道的人士称:“他们是非常、非常强硬的谈判者。
“他们会磨得你筋疲力尽。他们会在每个点上一步步逼你。如果遇到他们不喜欢的,他们就开始说中文。如果你不同意他们说的,他们就称这是中国人的方式。他们每一个点上都要硬磨。”
还有一些与安邦打过交道的人表示,安邦行动迅速而果断,往往聘请最好的顾问。他们指出,所有重大决策都由安邦低调的董事长吴小晖做出。
安邦的强硬作派不会因纸面协议的签署而结束,去年2月被安邦收购的荷兰保险公司Vivat的员工可以证实这一点。这笔1.5亿欧元的全盘收购曾被认为是这家荷兰保险集团首席执行官杰拉德•范奥尔芬(GerardvanOlphen)职业生涯的高点,后者曾肩负着引领这家被国有化的集团重新私有化的重任。
他当时称:“这一交易将保障Vivat投保人及员工的利益。”
但它未能保住范奥尔芬本人。交易完成6周后,他就走人了。
他的意外辞职——理由是“为了公司的利益”——并非孤例。去年9月至圣诞节之间,大批高管相继离开。首席财务官走了,首席风险官也走了。管理层迅速离职引发了对文化冲突的指责,而Vivat的中国投资者被描绘为控制欲强、要求苛刻。让高层管理人员感到震惊的是他们在集团发展方向方面话语权之少以及自身处境之糟。
Vivat表示:“新股东参与制定公司的战略方向是很自然的事,因此自然要任命符合公司新结构与战略方向的董事。”
Vivat执行董事会有6名成员,其中4名由安邦任命,安邦已向该公司注入13.5亿欧元。
拒绝对此置评的安邦于2015年2月收购韩国保险集团东洋人寿(TongyangLife)的63%股权后,同样成为积极参与该公司管理的股东。
虽然东洋人寿的韩国籍首席执行官KooHan-seo得以留任,但安邦向韩方派驻了中国籍董事和员工。董事会9名成员中5名是中国人,3人来自安邦。中国籍董事负责集团运营重大事项,包括人事和财务。
业内观察人士称,安邦正试图通过东洋人寿加强其保险销售能力,在韩国多样化其销售渠道。安邦今年的目标是,通过为保险产品提供更高的利率,将东洋人寿的销售额提高近10%,从4.7万亿韩元升至5.1万亿韩元(合44亿美元)。
东洋人寿的积极扩张与其当地竞争对手形成了鲜明对比,后者正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应对利润放缓、专注于改善自身财务状况。
安邦投资的其他公司经历的变动相对较小。比如比利时保险公司Fidea,其10人董事会中有4人由安邦任命,其首席执行官也得以留任。
安邦2014年从德尔塔•劳埃德集团(DeltaLloyd)收购的一家比利时银行被更名为Nagelmackers,其首席执行官退休,但外界早就预测安邦会实施这两项举措。安邦并未尝试让其收购的这两家比利时公司合并。
类似地,安邦还透露计划保留其以16亿美元收购的美国艾奥瓦州人寿和养老保险公司——信保人寿保险公司(Fidelity&GuarantyLife)的管理团队,以及安邦作为最大股东的中国民生银行(ChinaMinshengBank)的管理团队。
安邦目前在民生银行的董事会里只占一席,但民生银行在一份报告中表示,可能很快就要全面变更董事组成。中国当地媒体引用安邦和民生银行不具名人士的说法称,安邦最终还是想要获得完全的控制权。
喜达屋和StrategicHotels的员工可能正从安邦收购华尔道夫酒店的交易中寻求线索,以推断安邦可能的下一步行动。
对喜达屋和StrategicHotels,安邦所表现的雄心到目前为止相对较小,管理团队也得以留任。安邦的战略性变动仅限于对酒店进行重新装修,以及实施吸引中国游客的举措——可能是来美国购物的那种游客。
作者:奥利弗•拉尔夫(OliverRalph)、邓肯•罗宾逊(DuncanRobinson)、吴佳柏(GabrielWildau)、阿利斯泰尔•格雷(AlistairGray),宋京雅(SongJung-a)和安娜•尼科拉乌(AnnaNicolaou);源自:FT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