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尸企业”之所以不愿退出,主要是还没被逼到绝境。此外,银行债务风险、就业压力、财政税收等因素,都制约着“僵尸企业”的退出,无论是企业本身,还是地方政府、银行,都想再扛一段时间,“不愿意自己先死”。
“流动性相对宽松是一个总体感觉,资金有的沉淀到设备厂房,有的绕在三角债中,不少被一些传统行业的过剩产能冻住了,没有流动起来,周转率低。”一位银行系统内部人士发出这样的感慨。
这样的现象在经济下行期间越来越普遍。一方面,从货币供应量、社会融资总量以及新增贷款等数据来看,进入到实体中的资金量并不少;另一方面,由于“借新还旧”类贷款所占比重上升,以及大量“僵尸企业”占用信贷资金形成资金沉淀,资金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这背后可能引发的深层次问题更值得关注:在对实体经济更为谨慎的同时,银行资金“脱实向虚”的趋势更为明显。
乏力 “借新还旧”贷款难撑实体扩张
根据央行数据,截至去年年末,2015年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1.3万亿元,为历史最高水平,比2014年多增1.52万亿元。今年1月,新增人民币信贷达到2.51万亿元,创下单月最高纪录,随后2月降低到7266亿元。
与此同时,能源局数据显示,前两个月,工业用电量同比下降2%。这也与近日发布的工业运行数据相吻合。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至2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5.4%,比2015年12月份回落0.5个百分点。
业内人士指出,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是相当一部分资金并没有真正在实体经济领域发挥作用。
虽然难以确切地统计数据,但业内人士表示,“借新还旧”类在新增贷款中占有相当一部分比例。尤其是经济形势不好,一些依靠“借新还旧”维生的企业会更多。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借新还旧”类的贷款背后掩藏着巨大的风险。
病因 资金沉淀“僵尸企业“形成资源挤压
业内人士表示,银行资金不论是以续贷的形式,还是以新增的形式,若投放到这类丧失生存能力的企业中去,都可视为是一种资金“沉淀”和“占用”。看起来,资金是输血到了实体,但实际上并未真正地再次流动起来。
前不久,央行再次宣布降准。实际上,从2014年末开始,央行一直执行偏宽松的货币政策,多次降息降准。
但流动性相对宽松是一个总体感觉,资金有的沉淀到设备厂房中,有的绕在三角债中,不少被一些传统行业的过剩产能冻住了,没有流动起来,周转率低。
“僵尸企业”占用大量信贷资源的现象早已被诸多业内人士所警示。
“我们就遇到过这样的案例,地方上有企业本身已经不行了,欠了好多银行债务,地方政府也会出来斡旋,希望银行能够以较低的资金成本继续对其授信。从我们银行的角度来看,我们如果真的停贷的话,企业为了生存,就想办法从其他渠道融资,那样成本更高,企业反而死得更快,银行一分钱都拿不回来。”一位股份制商业银行某地分行负责人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在不良率考核的高压之下,这种持续的资金投入有时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转向 银行资产配置偏好改变明显
实体经济不振,沉积资金不仅降低了资金的流速,而且改变了银行的风险偏好。
某大型国有银行信贷部人员:总体而言,在银行不良率普遍有所上升的情况下,目前银行确实放贷会放慢一些、慎重一些。
一方面,几乎所有的银行对不良率较高的地区、行业和客户都采取收回或压缩措施。多家商业银行人士表示:对于钢铁、煤炭、造船等过剩产能行业的授信,几乎所有银行都严格限制准入。
另一方面,在对实体经济更为谨慎的同时,银行资金“脱实向虚”的趋势更为明显。曾有业内人士测算称,过去银行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表内存款,其主要投向大约90%是贷款,剩余10%左右投资在债券市场。而在银行理财的时代,其资产仅有35%以内可以配置在非标资产(贷款),而其余65%以上都必须配置在资本市场。平安证券最新发布的研报认为,银行资金进入股市的路径主要有结构性配资、两融收益权回购和收益互换、股权质押业务和定增及员工持股等,这四类相加合计规模保守估计在1.1万亿元左右。
摘自:经济参考报张莫、孙韶华《“僵尸企业”挤占信贷资金存隐忧》
相关:
“僵尸企业”怕断贷、财务造假亏10亿称赚5千万
记者近期在东中西部10余省份调研了解到,当前钢铁、煤炭、有色等行业产能过剩矛盾进一步加剧,一些企业完全沦为靠借债维持生存的“僵尸企业”,而部分困难企业“犹抱琵琶半遮面”,不愿上报真实情况,甚至刻意隐瞒财务状况,背后隐藏的风险不容忽视。业内认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务之急是化解一些行业严重的过剩产能,以“托底+改革”有效释放风险,通过“断臂求生”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产能过剩加剧催生“僵尸企业”
去年以来,我国煤炭、钢铁等行业产能过剩矛盾进一步加剧,一些企业完全沦为靠借债维持生存的“僵尸企业”。
越是产能过剩的困难行业,资金越成为稀缺资源。记者调研发现,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受资金链紧张影响,财务成本大幅上升,由于担心银行断贷、抽贷,不少经营困难企业“犹抱琵琶半遮面”,不愿上报真实情况,甚至刻意隐瞒财务状况,形成“不确定性”风险。
为了防止银行断贷造成资金链断裂,在煤炭、钢铁等行业,财务作假的现象普遍存在。全国工商联冶金企业商会原名誉会长赵喜子说,70家国有钢铁企业中,仅有10家左右是略有盈利,其余全部是亏损,可不少钢铁企业的财务报表显示的却是“盈利”。“比如一家钢铁企业报表显示盈利20亿元,结果我们调查发现,这些钱是通过卖资产得来的,企业把这笔收入‘做’成了‘盈利’。”
“煤炭企业还有三五年的困难日子,很多企业可能挺不过今年。”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大型煤炭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企业去年报表上显示盈利5000万元,其实是做的‘假账’,实际上亏损10亿元以上,为了防止银行抽贷,把以前节余的资金做到账里去了。”
中部某省一家大型钢铁企业负责人说,以前企业一年期以上贷款占60%,现在只占5%至6%,而且利率还上浮了20%至30%。“现在企业资产负债率超过80%,主要靠银行贷款维持运转,如果有一笔银行贷款发不下来,公司就可能出现资金链断裂。”
赵喜子介绍,当前我国钢铁行业银行负债1.3万亿元,还有2万亿元非银行负债,在钢铁行业去产能过程中,这些负债极易形成债务风险。“尤其是民间借贷,债务信息不明,三角债、多角债充斥其中,对于这类不确定的风险,需引起高度关注。”
“僵而不退”只因未到绝境处
从了解到的情况看,“僵尸企业”之所以不愿退出,主要是还没被逼到绝境,产品还有一定市场空间,资金链还没有断裂,有的国有企业甚至还能从银行获得贷款,有的企业欠薪欠税欠材料费,僵而不死。此外,银行债务风险、就业压力、财政税收等因素,都制约着“僵尸企业”的退出,无论是企业本身,还是地方政府、银行,都想再扛一段时间,“不愿意自己先死”。
(摘自:经济参考报)